年关焦虑症须调节心态

2016-02-04 09:26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年关焦虑症须调节心态

到了年终岁尾,吉林长春市一些医院的心理诊室出现了不少年轻人的面孔。不如同学混得好、年终评优没评上、春节放假的“人情债”,让他们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烦恼、兴趣减退等状况,有的医学工作者把这些称为“年关焦虑症”。(2月3日《新文化报》)

●析因

现实挤压下的心理失衡

同学聚会原本是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却异化为一个炫富、攀比和吹牛的竞赛场。这边厢,有的人财大气粗、风光无限;那边厢,有的人自惭形秽、怨天尤人;在一个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好坏的当下,那些“钱袋满当当”的人们千方百计地赢取他人的尊重与社会认同;那些物质匮乏的人们则成为落魄者和无能者,承受挫败感和失落感。

在社会流动迅速的当下,同学在生存生态上存在着一定差距,本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作为一种社会联结纽带,同学聚会是为了保持联系、维系情感;然而,在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当下,同学聚会已经异化为名利场。情感关系功利化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同学聚会走调、变味。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人们往往利用消费上的差异,来建构不同群体、不同社会阶层的界限。昔日一起学习的同学们,或许当时在经济条件并没有鲜明的反差;现如今,有的人衣着华丽、一掷千金,有的人却过着并不体面的生活;比较差异下的心理落差和相对剥夺感,不可避免会让一些人产生“年关焦虑症”。

毕业后各奔前程,有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成功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面对完成了人生突破的昔日同窗,原本应该为他高兴和自豪的同学为何会患上“红眼病”?匮乏的资源、激烈的竞争,让许多人渴望“争上游”、竞争心炽盛;而向上社会流动渠道并不够畅通,对于那些已经取得成功的幸运儿,人们难免会戴上“有色眼镜”。

只有给自己的精神世界“补钙”,才能避免被同学聚会所伤。树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子精神,寻找忠于初心的价值坐标,建构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只有内心世界变得宽阔与坚强,才会少一些自寻烦恼的“年关焦虑症”。杨朝清

●建议

纾解需要三管齐下

纾解“年关焦虑症”须”三管齐下”。 现有社会评价体系中,往往以财富、地位、物质作为衡量成功的坐标,偏于物欲的评价体系之下,一些生活条件不尽如人意的,就容易觉得压抑和焦虑。因此,建立正确的全面的社会评价体系,构建公平、公开、公正的成才渠道,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社会氛围,是缓解“年关焦虑症”的首要药方。

与此同时,要加大心理疾患的社会救助。长期以来,我们对“年关焦虑症”等心理疾患缺乏足够的重视,存在“不是病”、“无须治疗、慢慢就好了”的认知误区,导致社会焦虑病情日趋严重。针对“年关焦虑症”等情绪不良反应,全社会要加大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援助力度,在学校、社区建立心理辅导室,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最大程度调动个体的潜能和乐观情绪。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人群,要进行专业人员的危机干预和医生的配合治疗,最大程度上减少和杜绝“年关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产生伤心绝望乃至“伤人伤己”的恶果。

此外,提升“年关焦虑症”患者的“自愈”能力更为关键。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社会的重压和人生的挫折面前,我们要尽量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还要有一个全面、达观的人生态度。当受到负面情绪侵扰的时候,不妨向家人朋友或专职机构倾诉,不要淤积在心里,使之成为一碰即炸的“地雷”,也不能讳疾忌医;遇到自己一时无法克服的困扰,尝试向外界求援,逐步加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唯此,方能走出心理误区,驱散抑郁的乌云,迎接崭新的生活。王丽美

●评判

解铃还须系铃人

年关焦虑症源于不健康的心理。不少年轻人对自己期望过高,过于追求出色和完美,在目标的确立上往往忽略自身的实际情况。定下的目标不切实际,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只许出色,不许落后,往往是虚伪心理在作怪。过于看重成功和出色的人,往往心理相当敏感和脆弱,时时刻刻都在把自己与周围的人做横向比较,一旦发现自己不够优秀,心理就会失去平衡,产生焦虑,俗话“人比人,气死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年关焦虑症的人常常比较压抑和孤独,喜欢把负面情绪小心翼翼地折叠起来,藏在心底,不善于表达和倾诉,这样就加重了“症状”。因此,要治愈年关焦虑症,必须为自己打开一个“喂药”的缺口,然后对症下药。年关焦虑症的“病灶”是心胸不豁达,心灵不阳光。所以,除了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外,还需要加强“自疗”。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自疗”实际上就是自我排解法。心理疾病不是药物所能根治的,关键在于自己。“自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疗效:一是建立自己的圈子,让自己的心灵从封闭走向开放,在交往中汲取精神的阳光。快乐来源于交往和分享,友情是驱散心灵雾霾的暖风。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发泄方式,比如打球、跑步、爬山、唱歌、吼叫等,也可以与亲友聊天,把内心的“苦楚”倒出来。三是心情郁闷的时候可以喝点“心灵鸡汤”,读几段励志文字,看几本励志书籍,在他人的故事中寻求正能量,用他人的人生解读来置换自己的狭隘思想。“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就是滋养精气神的最好药剂。

最关键的是,别老是宅在家里,要迫使自己走出来,放自己的心在空气和阳光中旅行。当你的心大得能装下天空,就不会被一些鸡毛蒜皮的琐屑困扰。范军

●提醒

换个角度看春节

除去攀比焦虑症,还包括对于春节“人情债”吃不消而出现的花销焦虑症,以及走亲访友或引发新旧家庭矛盾的交流焦虑症。

“年关焦虑症”多是庸人自扰之。从攀比焦虑症来看,大多出现在以下境况中:自我要求很高,但在与其他同学、同事、同乡的对比中自惭形秽,产生挫败感。可是,过自己的日子,只要自己过得好就好,日子又不是给别人过的,“幸福或不幸都是比较出来的”,何必拿别人的量尺让自己不高兴呢?

从花销焦虑症来看,无非就是春节期间七大姑八大姨的诸多人情往来太多,于是乎产生了焦虑情绪,“该怎么办”、“钱够花吗”等焦虑情绪上头,于是乎,头痛不已。对此,我们不妨问一句,能避免吗?如果能避免就不必焦虑。如果不能避免,何妨提前做好准备,未雨绸缪,做该做的事,还该还的债,花该花的钱,何必焦虑?

从交际焦虑症来看,中国本就是人情社会,如《少帅》中张作霖所说,江湖就是人情世故。怕交际怕家庭矛盾,反而更会出现,既然如此不可避免,何妨积极应对,将其看做提升自己能力的一个机会,征服困难岂非也是证明你的能力的机会?何必庸人自扰。

故而,对于“年关焦虑症”,笔者认为,何妨换个角度看春节,哪里还有什么“年关焦虑症”。“年关焦虑症”,不过是自己画圈自己落入圈套,庸人自扰之。谁的“年关焦虑症”,谁系的死结谁自己解开,换个角度看春节,就会风轻云淡,欢乐喜庆。朱清建

●三言两语

主要是个人心理失衡所导致的。

——齐怀文

社会评价体系太单一、太片面了,有钱就是赢家。

——吴葵

人活着,应该有文化信仰和强大的内心世界。

——郑大卫

哈哈一笑罢了,把压力当做动力。——王南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与成长道路,不可一叶障目。

——吕东

他人的故事可以作为参照,但仅此而已。

——胡英杰

负面情绪时有,无非是在年关这个特殊的时段被激活或放大而已。

——成耀男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于乐典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于乐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