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说法,近来一直在影视圈流传。1月29日,“春节档”唯一一部硬科幻作品《蒸发太平洋》在内地院线开花,中国制造为“科幻电影元年”拉开大幕。
与宣传时打着“国际科幻巨制”标签、多位中外明星加盟的气势相比,影片上映7天累计票房3000万的成绩确实不太好看。与暗淡的票房相随的,是由这部电影带来的各种争议。该片在豆瓣上评分仅3.1分,甚至不及2015年12月上映的国产科幻喜剧《不可思异》。导演周文武贝也不得不出来回应,称在拍国产科幻电影这件事上自己“不怕被喷,不怕遇冷”,希望各方对于新类型的国产电影“可以失望,但不要绝望”。
现状
多元素杂糅的“四不象”
按片方的介绍,《蒸发太平洋》是一部集合了科幻、灾难、怪兽、爱情等多种元素的中美合拍片,拍摄方式是用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模式和制作标准,来讲述中国原创的科幻故事,版权也百分之百是中国的。
但电影上映后的口碑并不佳。《蒸发太平洋》自上映之日起,就有人评价它“再次刷新了国产烂片的底线”,甚至有影评人指出它是“多元素杂糅的四不象”,“全片剧情逻辑混乱,缺乏主旨和核心元素,一对不知所谓的父子,几个来历不明的人,总之就是乱七八糟。”不少网友们还将它和之前因为经费极为有限、特效遭吐槽的网剧《太子妃升职记》做比较:“你家特效还比不上人家一个鼓风机吹的效果!”
面对质疑,导演周文武贝2月2日主动在微博上发声,对于影片存在的问题,他坦言作为导演和编剧的自己是有清醒认识的,但他同时坚称,“目前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作品,已经是基于时间、预算、资源等客观条件下的最好结果。”周文武贝表示,《蒸发太平洋》上映之后,许多朋友也劝他不要再拍科幻电影,改为选择国人更擅长的喜剧、青春题材,把科幻片留给好莱坞去拍,但他并不赞同:“一种电影类型就像一个运动项目,你不投入尝试,不刻苦钻研,就永远不会突破。当然,这个过程需要的是实践和时间。”对此,也有不少观众对《蒸发太平洋》表示理解,有网友留言说:“虽然它对比美国科幻大片还是有差距,但是作为中国科幻片的探索,《蒸发太平洋》是不错的。”更有观众自发为该片写影评,称之为“国产科幻的探路者”。
症结
理论缺失成硬科幻“软肋”
由孙周执导,王宝强等主演的《不可思异》在2015年12月上映之前,以“喜剧+科幻”为噱头做宣传,但不少观众看完影片后表示“上当了”,认为“烂到不可思议”,“这部片子只是打造了一个叫做‘么么哒’的外星生物,加了一些特效而已。”
对于国产科幻电影的境遇,周文武贝是一肚子苦水,称影片原本是国产中小成本独立制片电影,在物料中被打上“国际科幻巨制”的标签纯属不得已,“因为我们发现观众完全不信任国产科幻。如果不这么做,影院没信心,媒体没关注,排片就没保障,票房就没基础。”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一策略毫无疑问是一把“双刃剑”,“反而加大了观众的负面情绪。”
科幻类型此前在中国电影界长期缺位,虽然上世纪80年代曾有过昙花一现的“科幻热”,但进入新世纪后,已经鲜少有好作品出现,仅有《未来警察》《机器侠》等几部带有科幻色彩的电影与观众见面。近一两年,科幻类型突然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新“风口”,不仅《三体》预计在2016年上映,由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超新星纪元》均在中影新片计划的片单中,两部电影将在2016年进入筹备期。
面对这股热潮,电影圈人士呈两极态度。在周文武贝看来,国产科幻片就像中国足球一样,“虽然现在不被国人甚至全世界看好,但是只要不断突破和努力,终有一日会有一部中国人拍的科幻电影席卷全球。”虽然导演乌尔善将复古和科幻相融合拍出了备受好评的《寻龙诀》,但他却对中国拍硬科幻电影不抱乐观态度,他认为,拍摄硬科幻电影是需要超前科幻理论作为支点的,但国内这块是“软肋”,“中国可以拍一些软科幻题材,借用现有的科幻背景讲述别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