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扎堆”打假 壮士断腕还是花拳绣腿

2016-03-16 08:46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断假货易,断造假者难!

又到一年3·15,各路商家都紧绷神经,避免“踩雷”或“躺枪”。现如今,打假早已从传统企业转战互联网,而这些互联网企业也逐步从被举报,被约谈的“众矢之的”,转为“先发制人”,互联网平台打假动作连连。

然而,无奈的是,打假却依旧像割韭菜,在网上割了一茬又一茬。鉴于互联网平台的处理权限仅限于下架商品、处罚或封号,对生产厂家却束手无策,今天关了他的号,明天换个马甲又冒了出来,互联网打假仍任重而道远。

网购的衣服鞋子与商家描述严重不符,收货后发现名牌包竟是假货,想维权却因为送检费过高而被迫放弃,与店家交涉,有时却遭遇无良商家翻脸不认人,前一秒还叫你“亲”,后一秒却变脸为“要钱没有,想打我你也打不着,有本事你投诉我”。

互联网购物不可避免地给消费者一种“虚”的状态,收货前摸不到实物,商品出了问题也只能通过网络或电话与客服交涉,导致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困难总比想象多。售假一直都是电商的命门。

阿里先后遭遇古驰等多家知名奢侈品巨头的集体诉讼,市值一度蒸发过百亿美元。其他电商平台的日子也不平静,京东卖烂水果遭作家六六炮轰,唯品会被曝销售假茅台,因私有化问题缠身的聚美优品也曾涉嫌销售假冒化妆品……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显示,2015年平台共接到的全国网络消费用户涉及电商投诉数量同比2014年增长3.27%,其中以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苏宁易购、亚马逊中国、乐视、小米、聚美优品等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涉及的网购投诉占总投诉的43.74%,位列第一。

随着BAT等互联网企业纷纷抢滩布局,打造生态闭环,网络上除了充斥着假商品,还有漫天飞舞的假信息,社交欺诈、身份仿冒、红包赌博等“网络雾霾”也给消费者造成不小的损失。

“仿冒欺诈、电商实务欺诈、虚拟商品欺诈、兼职刷单和红包欺诈已成为五类典型欺诈行为,不法分子往往利用免费商品、优惠打折等欺骗或引诱受害人通过红包、转账等方式预先付款,之后拒绝提供商品和服务,甚至是无法与之取得联系。”微信生态安全风控负责人杨鹏告诉记者。

“目前,比如黑客攻击、病毒、木马等网络安全恶意行为,已不再是单纯的恶性事件,网络黑产正向专业化发展,出现勾连上游的网络攻击与需求方的非法信息中介,比如微信支付滋生的网络诈骗、赌博等不法行为,每年造成大概3000多亿元损失。”

互联网打假动作连连

面对“假货”“欺诈”“谣言”等负面标签,先发制人,主动自查或许能为互联网平台争取些许主动和先机。

近日,腾讯宣布,微信将建立品牌维权平台,每一位用户都可以通过上传消息和凭证进行实名举报。这些正规的品牌方和相关机构会在24-48小时内核实是否涉嫌售假,侵权,造谣等情况。如经鉴定属实,微信平台将对账号采取删除、封号、限制账号部分能力、停止服务等举措。

“微信品牌维权平台自2015年7月内测试运行至今,经核实并封停涉嫌售假的个人账号超1.1万例,箱包、服装、鞋类为品牌维权的热门。”据微信法务总监黄嘉慧透露,账号所在地较多为广东和福建。

同样拥有庞大生态闭环的阿里也不甘示弱。

阿里成立了“灭绝师太”打假队,董事局主席马云不仅亲自参会,更承诺打假队“预算无上限,进人无上限”。马云直言,“如果我们以前打老鼠打得满头大汗,现在我们要消灭的是老鼠生存的环境。”

马云所说的主动出击,就是蛰伏已久的大数据治假,追踪假货DNA。

据阿里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智能图像识别,发退货、登录IP、商品文字、图片描述、交易信息、消费者评价、维权、权利人投诉,甚至是社交媒体数据等十多个维度的数据在被抓取和交叉分析后,从中剥离出涉假信息。当一切都能被记录和对比分析时,售假者的行为就会被追踪。

纵观互联网企业,打假似乎已成为它们的3·15“规定动作”。

京东表示在收到消费者投诉后100分钟内反馈,并在7天内完成整个售后服务流程;微博表示已形成“用户曝光-围观发酵-大号跟进-舆论引爆-官方/企业解决-事件平息”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比如“青岛天价大虾”、“哈尔滨天价鱼”、“e租宝非法集资”、“携程机票门”、“女子怒斥医院票贩”等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的消费者维权事件均是按此机制处理的。

据微博日前发布的《2015微博3·15消费者权益保护白皮书》显示,3·15曝光台累计投诉达30多万例,电商、房产、金融、汽车等11个热门行业累计投诉达10万例。

上架一分钟下架须一周

互联网企业纷纷“扎堆”打假,是壮士断腕还是花拳绣腿?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告诉记者,无论是内需还是外应,这些互联网企业平台都不得不迈出这一步。

“首先,随着国民消费升级,消费者开始重视品牌消费和品质消费,越来越少的人去买假货,同时,近期出台的相关法规也明确规定了平台对于售假、谣言、欺诈等行为具有连带责任,所以,不管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这些互联网平台都不得不自行打假。”赵萍说。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即使用户举报,平台自查,工商总局,消协等机构纷纷出马,可假货依旧层出不穷。打假效果或与平台的权限有关。

“这些电商平台既不能勒令其关停不达标的生产作坊,也没有权力吊销其营业执照,给予其行政处罚,更无权对其进行刑事处罚,平台能做的只能是根据《合同法》终止合作关系,扣除其信用保证金,下架违约产品,关停其账号等等,然而,这并不能重创售假企业。”赵萍说。

正如马云所言,“今天消灭阿里巴巴容易,消灭假货难。”在阿里巴巴安全部自身总监倪良看来,“如今最大的挑战,不只是在网上发现假货,而是怎么锁定假货背后的人。”

假货屡禁不止的背后恐是暴利在引诱。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正品电商的利润是10%至20%,而假货却能达到80%。据了解,只要从黑市花2000元购得一套身份证和银行卡齐全的认证资料,上架一件涉假商品只需一分钟,但下架的法律流程却是一天甚至是一周。在此期间,造假者已经获取了不菲的利润。

那么对于野蛮生长的假货就真的束手无策了吗?在赵萍看来,虽然处罚权力有所受限,但互联网平台打假其实大有可为。

“随着互联网平台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包含购物、支付、社交等功能在内的生态圈,其后台形成的大数据是一个信息富矿,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为行政执法部门提供信息便利,通过线上线下连动,联合执法,让打假显现成效。”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范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