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取消了,有些公司可能要哭晕在厕所。”在昨天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十三五”规划纲要经表决后通过。根据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意见,纲要共修改57处,其中第9条为,根据证监会的意见,删除“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
作为针对新兴产业的特色平台,战略新兴板曾被认为将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共同组成中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也是前任证监会主席肖钢力推的重点工作。但此消息一出,不啻为一枚重磅炸弹,让资本市场炸开了锅。
如果“战兴板”没了,在业内看来,将会给已疲弱不堪的A股市场带来休养生息的时间。但对中概股而言,绝对算不上好消息,不仅回归面临着尴尬,而且意味着需要各显神通寻找上市门路,增加了时间、资金成本。
“删除”=近期无望
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永森看来,目前基本上能够确定要删除“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的相关内容。这次“删除”,也意味着近期已无望再推出,“虽然纲要里要删除,但条件成熟也未必不能推出,关键还是要看条件。近一两年没有什么可能了,或许等到‘十三五’的后两年做些准备,市场条件允许了再推出。”
尽管国内已有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形成了一定层次的资本市场,但仍缺乏新兴产业上市融资的平台,“总体看,场内市场增加战略新兴板,长远来看是比较恰当的。”李永森说。
但即便有推出的必要,也要合时宜。“这主要看既有市场的稳定发展,这是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否则推出会伤及既有市场,目前看并不是一个好时点。”去年以来,A股市场剧烈波动,目前需要休养生息,如果战略新兴板快速推出,就会增加股票供应,在市场入市资金没有明显增量的情况下,这显然是不利的。因此,从这一角度说,目前不推是比较恰当的。李永森还表示,由此很容易联想到注册制的后延,“大方向没有问题,就是目前有些不合时宜。”
业内普遍认为,取消“战兴板”,对目前的市场是一大利好,体现了监管层对市场的呵护。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就表示,市场对取消设立战略新兴板的规定早有预期。他指出,删除“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的规定,会从减少供给的角度对创业板构成一定的利好,但总体来说影响不大。“放弃战略新兴板是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需要,明确了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路径,而政策最大的利好则会体现在推动新三板市场的发展上。”
挤破头的中概股们没了归属
自去年6月明确提出在上交所建立战略新兴板后,战略新兴板就成了关注的焦点。尤其一些海外上市的中概股,更是将“战兴板”视作回归后的目标市场,寻求更高的估值。
去年至今,中概股私有化回归浪潮不断。据不完全统计,奇虎360、搜狐、完美世界、当当、世纪佳缘、陌陌、中手游、淘米、乐逗、世纪互联、人人、易居、空中网等众多中概股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私有化进程。在这些公司的日程表上,回归A股势在必行。清科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已有33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收到私有化要约。
中概股回归,有独立上市和借壳上市两种路径,目前有A股和新三板场内场外两个市场可供选择。A股门槛较高,对企业盈利、注册时间等有严格要求,很多中概股条件并不符合,而新三板虽然门槛低,但交易量低迷、流动性不足,这对体量巨大的中概股来说,融资需求很难满足。
由于不需要IPO排队的政策灵活性,战略新兴板被视为中概股回归的快速通道,并可能成为承担迎接中概股回归主要职能的板块。曾有券商研究机构预测,市场上有意愿上战略新兴板且符合标准的企业保守估算约380家。
如果取消了战略新兴板,很可能会让中概股陷入无家可归的尴尬。李永森说,“就像一架飞机,那边已经做好准备,想起飞了,这边却降落不了,的确是个比较麻烦的问题。”突如其来的市场环境,或许会让正在私有化回归的中概股掉头转向,而一些排队等上市的创业企业,只能像人们调笑的那样“哭晕在厕所”。
对期盼回归的中概股来说,由于目前上市还有节奏和流量的限制,可能要等待较长时间,即便有个别机会,也无法全部上市。“现在市场的包容性还不够,可以考虑主板市场进行分层,允许一部分企业在股权、盈利方面出现差异化情况,符合一定条件也可以发行上市。”李永森建议,在法律和制度的包容性方面,仍有完善的空间。也有人表示,中概股原定回归的或改变计划,部分或转到香港上市。
壳资源又要狂欢?
新三板吸引力有限,主板门槛太高,600多家公司排队等待上市,又会付出巨大的时间、机会成本。这种情况下,选择资产重组、借壳上市可能成为一种性价比较高的选择。业内分析,如果战略新兴板取消,A股市场上的壳资源将再度受到追捧。
此前,由于注册制即将推出的预期,可能将导致上市门槛和难度降低,壳资源的价值也随之下调。同时,注册制实施后,会强化市场的淘汰机制,企业退市的出口也将扩大,这也意味着市场上会出现更多的壳资源。李永森表示,企业上市要么在主板排队,要么采取重组借壳上市,“注册制暂缓,战略新兴板暂时不再推出,这两个影响方向是一致的,壳资源的价值肯定会提升。”
国金证券研究报告也认为,随着注册制推进的步伐大大放缓,以及战略新兴板或被暂时搁置,壳资源将维持较高的稀缺性,与壳相关的公司有望受到市场的关注。目前A股中存在不少拥有上市平台且长期处于“亏损”的企业,其他想上市而无法获批的公司,就可通过股权收购等手段成为已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壳价值资源主要体现就在这里。报告称,去年共有借壳案例41起,其中14家已借壳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