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变与未变

2016-03-21 15:49 新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秦朔:变与未变

新华网北京3月21日电 (记者 叶健) 在辞职转型的媒体人当中,秦朔不一定是级别最高的,但一定是名气最大的。动辄万言的长篇大论、每周几篇的高频输出、用词依旧浓郁深沉,和其他新媒体品牌相比,“秦朔朋友圈”显得太特立独行。当别人在谈轻松阅读时,秦朔在和你谈“文以载道”。创业之后,他变了很多,但也有一些特质,是他几十年未曾改变。

秦朔之变

在中国媒体圈,秦朔已经属于“教父级”的前辈了。作为传统媒体“黄金时代”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带领《南风窗》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政经刊物。随后又创办了《第一财经日报》并任总编辑。

在离职前,秦朔已经是上海东方传媒副总裁和第一财经传媒总经理,几乎是媒体人转管理岗的典范。但是,2015年6月,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之中,他离开待了25年的体制。4个月后,他创办自媒体“秦朔朋友圈”,接连推出《反思中国富豪十大错》等长文引发热议。不到半年,“秦朔朋友圈”微信已经吸粉无数,微博粉丝也超过384万人。

创业前后,秦朔会有什么变化?

在采访秦朔之前,秦朔的助理就告诉记者,其实摄影记者可以不用来,因为他的办公室实在太小,小到根本拍不出气势和腔调,之前几家媒体来了之后,摄影记者都发现施展不开。

有了这番铺垫之后,所以记者走进秦朔的办公室时,才没有觉得任何惊讶。如果仍将秦朔看做从体制出走的干部,这个6平米左右的办公室确实显得狭窄,不过作为一名创业者,这种面积的办公室只是寻常。如今的秦朔,已经不需要再以办公室的面积来体现自己的身份。

记者上次见到秦朔时,还是他作为一名媒体干部,来到新华社参加座谈。彼时的他,若有所思的表情底下,是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如今再见到秦朔,他虽然忙碌依旧,气色却显然好了很多,眉宇之间也舒展不少。

“是的,现在会更开心,以前我的时间自己几乎不能控制,现在的状态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对于创业给自己带来的改变,秦朔如是说。

以前还在体制内时,已然走上管理岗的他,每周一就会拿到一份表格,看到自己一周七天的安排。在这七天当中,需要参加各种会议,包括党委会、办公会、编前会、总结会、审片会……还有各类集团或者政府部门的会。“基本上六七成的时间都已经被安排光了,很多东西即使有思考也没时间写下来。”

创业之后,他的时间仍然排的非常满,内容却大为不同。

今年以来,他已经参加了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硅谷互联网大会、巴塞罗那通讯展。他还去过中东和印度,研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问题。下周,他要参加博鳌亚洲论坛,以及到不丹研讨“国民幸福”话题。4月份,他又要飞到美国参加巴菲特的股东年会。

秦朔相信,未来中国的自媒体也会有机会采访“两会”,甚至在总理记者招待会上,也可以像“赫芬顿邮报”一样提问。

除了行程之变,工作内容也大不一样。那个奋笔疾书的秦朔又回来了,甚至可以用“变本加厉”来形容。

“秦朔朋友圈”上线100天时,他已经写了23万字的文章。如今他依旧每周一篇七八千字长文,以及一篇采访和视频。在记者采访时,秦朔已经在准备下周的文章了,在搜集了近85页、7万多字资料后,秦朔一上午写下了349个字。

还有一次,他在深圳的宾馆里赶稿子,从晚上9点开始,一动不动地写到了凌晨3点,以最伤脊椎的方式,完成了那篇稿子。

显然,秦朔想写的文章并不好写,也不是拿着存货就能应付了事的。他统计过,差不多每篇文章从收集材料到出稿,差不多要十几二十个小时。为保证稿件质量,他现在每周至少有两整天的时间,关上手机闭门写稿。时间太紧就减少睡眠,工作期间,他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即使再有激情,也让年近50岁的秦朔有些吃不消。2015年12月,秦朔有次在深圳参加活动后,短暂地晕倒并失忆了片刻,事后他还针灸了一下才算了事。他对自己的补偿,也不过是多睡几个小时而已。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秦朔难得地睡了8个小时,所以气色才看起来如此不错。

虽然在一财的经历显示,秦朔是位不错的经营人才。但现在,除了写作,秦朔几乎不用考虑其他事。“在公司里,我不用管人财物,没签过合同,没写过软文,就是专注将内容做好”。所有关于融资、变现、商业的事,都不在秦朔的考虑范围内。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固然与秦朔的江湖地位有关,可江湖地位也不能吃一辈子。对此,秦朔倒也想得通透,“人总是less is more,这些问题考虑太多,就没有办法写出好的内容。”

秦朔未变

秦朔变了不少,但他还是那个秦朔。

现在的秦朔,还是一身公务员最常见的衣着——衬衫外面是羊毛衫,外套是一件深色夹克,这是多年工作留下的习惯。

没变的不止衣着,虽然在做新媒体,尽管手机已是秦朔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但他还是放不下读报的习惯,因为报刊的系统性、脉络性正是手机碎片化阅读所缺乏的地方。

所以,刚创业那会,秦朔走进办公空间时,他就震惊了,“连报纸和书都没有,还说自己是做内容的,这不开玩笑吗?”于是,秦朔为大家订了不少书籍和报刊,将他的创业空间变成了“书香门第”。

纸媒式微的趋势已有目共睹,秦朔对此也不讳言,但他对媒体人的出路并不悲观,“在介质意义上,未来肯定主要是数字媒体。但内容生产的核心,还是得有料和有内涵,这正是传统媒体人擅长指出。我相信,越往后走,传统媒体的后劲会越大。不过,关于运营、推广、社群经济的维护,都是传统媒体人需要学习的。”

正是基于对优质内容价值的坚信,所以秦朔还是那个严肃写作的人。

之前在体制内转管理岗之后,秦朔有很多所思、所见、所想,却无暇书之笔下,这也成了他多年的胸中块垒,“我基本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我感受到了改革的脉络和温度,所以,我也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够结构化这些内容。”

骨子里,秦朔还是个记者,还是那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即使随着年纪的增长、地位的擢升,这些性格底色依旧。

最能体现秦朔书生意气的往事,当属他至少三次拒绝了体制的邀请。

第一次是复旦新闻本科毕业后,当时已经取得保研资格的他,认定新闻是实践的学问后,毅然南下广州,开启了媒体人生涯。

第二次是在《南风窗》期间,自美国进修归来,他也有机会成为一名副局级干部,他却以“全国局级干部何其多,但是《南风窗》只有一个”为由拒绝。

第三次正是在2015年,他离开了太过熟悉的体制,一头扎入了市场的浪涛中。

从记者到管理者再到记者,经历否定之否定之后,秦朔用25年的时间走完了这个圆,回到了起点。不同之处,当年他只是初出茅庐,如今他已是名满天下。

谈到“秦朔朋友圈”与其他自媒体的区别,这位已经拿下1个博士学位和2个硕士学位、正在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的人告诉记者,“一是研究驱动,而非眼球驱动,二是专注采访,而不只专注评论。”

在学者和记者两种身份之间,秦朔认为自己更接近后者,或者说是有学者气质的编辑记者。

在这个怀疑主义盛行的年代,秦朔认为记者的价值并没有变,还是“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因为大家都在各忙各的,有些问题总有人去弄清楚。记者绝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是通过调查、研究、采访、阅读,实质性地回答这些问题。”

谈到“秦朔朋友圈”的价值,他提到了“文以载道”——这个1300多年前,由同样来自河南、同样特立独行的韩愈发扬光大的理念,正是秦朔孜孜以求的目标。这个曾经提出“告别GDP崇拜”的记者,如今又提出了一系列新词,包括“好人赚钱”、“良心资本”等,让诸多商业人士心有戚戚、若有所思。

秦朔的黄金时代

秦朔的离职,也体现了一种趋势,即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输出思想、而不是贩卖技能,以谋得体面的生活。

历史上,李白、杜甫是通过诗词歌赋博得显贵青睐;唐伯虎、郑板桥是通过贩卖字画谋得柴米油盐。到近代,鲁迅、张恨水可以通过文章获得可观稿酬。如今,小有名气的自媒体人,更是可以获得颇为可观的收入。而这,正是秦朔可以脱离体制的底气所在,

秦朔也深以为幸。“历史上,上海成为中国近代的工业中心之后,随着出版产业的兴起,让小说、文学能够变成职业,文人的收入从施舍的润笔费变为了固定的稿酬。如今,随着电影、杂志、自媒体的兴起,则是给了更多人以机会”,而不止于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一种选择。

伴随着像秦朔这样的知识分子走出体制,也起到了活跃思想市场的作用。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的《变革中国》一书中,认为中国未来如果想要谋求更长远发展,必须要催生更加活跃的思想市场。如今,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中国的思想市场正经历着空前的活跃。

“中国思想市场呈现于出一种社交化、圈层化的特征”,秦朔告诉记者,“现在讨论改革、讨论供给侧改革的大群,可能都有了成百上千个,关于互联网、金融、科技的专家、文章更是多不胜数。”

借由愈加活跃的思想市场,体制也能汲取更多养分。

在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断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词汇,诸如“互联网+”和“工匠精神”。众所周知,真正将这两个词推向公众的人,前者是马化腾,后者是罗永浩。

像秦朔一类的人,虽然离开了体制,但是对体制的反哺作用却未见减少。自从“秦朔朋友圈”创办以来,就有不少文章被中国政府网转载,一些政府和部委也都邀请秦朔讲课、撰文。

此外,秦朔更希望他能进一步影响商业社会,尤其是商业文明的形成,但这,显然是更为浩大的工程。

中国不间断的商业实践至今也不到40年,反观美国,这一历史要追溯至南北战争,至今已有150多年。在漫长的年代中,中国已经出现了诸如《财经》、《财新》这样的优秀财经媒体,却尚未出现像《福布斯》、《财富》这样的商业杂志。经过近百年洗礼,不少企业家都会以登上《财富》或者《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为荣。这两份杂志的历史价值,正在于其对商业文明的记录和塑造。

1929年时,《财富》杂志创始人亨利·鲁斯曾表示,“基本上,商业就是我们的文化,因为它就是我们时代的特征。”如今,这句话同样也可以描述中国正处的时代,塑造中国的商业文明,正是秦朔和他的朋友们奋力追求的目标。

所以,秦朔正好遇到了他的黄金时代。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叶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