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打牌越输越想打? “心理账户”决定你的消费行为

2016-03-25 17:34 羊城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心理账户”决定你的消费行为

当股市暴跌时,为什么中国股民如今已没有十几年前那么情绪激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觉得,现在赔进去的钱只是以前炒股赚到的;房价高涨时,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投机投资者出现?或许是因为这些有经验的投资者觉得,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回到没“炒房”之前……

理查德·泰勒被称为“行为经济学之父”,他所著的《错误的行为》一书,提到一些相当有趣的经济行为——当人们面临巨大损失时,如果有翻本机会,即使他们通常是厌恶风险的,一般也会愿意承担风险,继续风险投资。理查德认为,你的“心理账户”其实早就决定了你的消费行为。

□鹤 龄

套票模式—— 提前消费,能避免心理账户出现“赤字”

理查德·泰勒认为他的理论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企业决策,比如定价。他曾为美国一家滑雪场进行策略性定价建议。当时这个滑雪场由于连续几个冬天的降雪量都低于往年,再加上经济不景气,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困境。滑雪场想要赢利,就必须提高票价。但如果把票价提高到能够赢利的水平,该滑雪场又无法吸引到足够的客户。怎样定价才合适呢?理查德认为,从心理账户角度出发,免费开放一条之前要收费的赛道,可以提高顾客的滑雪体验,提高他们对滑雪场的感知价值。此外,还可以开设一个免费的“滑雪教练场”,当滑雪者从滑道上飞驰而下时,整个过程被拍摄下来,当滑雪者来到山下时,会有教练为他重放录像,并给予几点滑雪的建议。

理查德最经典的建议还是让滑雪场使用一种“套票模式”。滑雪套票可以在周一至周五使用,在雪季来临之前购买,就可以打很大的折扣。这种套票很受欢迎,滑雪场也提早产生了收入。用行为因素来解释这种套票模式的成功,首先是“打折”听上去很划算;第二是提前购买会使购买决策与滑雪决策分离开来——最初的购买行为会被视为一项可以省钱的“投资”,当消费者拿着套票来滑雪时,他们就会有“这次出行是免费的”的感觉,因此滑雪后大家一起去吃顿大餐,也不会觉得过分,这不会使他们的娱乐心理账户出现“赤字”。而随着滑雪季的到来,滑雪者至少要用上几张票,才不会浪费了买了10次套票的钱,因为滑雪套票是不可以转让的,他们又很有可能会带来一个买全票的朋友。

从滑雪场的角度说,这类套票销售三年后,他们总结了一下,发现套票在价格上虽然打了六折,但其实只有60%的套票被使用,从本质上说,这相当于滑雪场是在按全价出售门票。另外,这笔收入还能提前几个月到账。而这一结果似乎还没有让顾客觉得难过,因为大多数人在第二年又买了套票。即使那些套票使用次数很少的人,也不会埋怨滑雪场,而把未消费的责任归咎于自己。

理查德提到,滑雪场后来还用到另一个定价方案,即在滑雪季刚开始时,如果滑雪者支付全价购票消费后,可以得到一张最多打五折的优惠券供下次使用。赠送优惠券令滑雪场看起来很大方,还可能会吸引消费者下次再来,甚至会在滑雪场购买午餐和啤酒。后来,有一个小伙子来滑雪,此前他已经买了套票,但当他在排队换票时,听到售票员告诉排在他前面的顾客,购买全价票可以得到一张打五折的优惠券供下次使用。他觉得很划算,竟把自己的套票放回兜里,然后买了一张全价票。我们可能都会禁不住在想,在他的套票用完之前,他真的会用到那张优惠券吗?

“双兜”现象—— 赢的钱放一个兜里,本钱放另一个兜里,那只是场心理安慰

理查德·泰勒在书中对比了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你晚上打牌输了500元,二是股市收盘时你买的100股股票每股跌了5元。这两种情况都让你损失了钱财,但可能其中一种损失会影响你的行为,比如打牌越输你会越想继续打下去;另一种则不会。

他举出一个类似案例,即赛马。赌马的人每投注1美元,马场都会从中抽取17%。整体而言,赌马的人每场比赛都会损失17%的投注额。其实到一天中最后一场比赛时,大多数人赌马的“心理账户”都是亏损的。但这会影响他们继续投注的决策吗?有一项相关研究发现,在一天的最后一场赛马中,获胜概率极小的马的赔率会变低,也就是说有更多的人把赌注押在了最不可能获胜的马身上。要解释这一现象,原因应该是:人们面对损失时,倾向于追求风险。

如果按规范性经济理论预测,输赢应该对于决策是“几乎不会”有什么影响的。就像打扑克牌时,你并不指望一定能赢钱,赌马的人也应该不会在乎被马场抽取17%导致的800元左右的损失。但显然,如果有两个选项,一是有100%的概率会损失100元;二是有50%的概率会损失200元,但也有50%的概率不赚不赔,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与此恰恰相反的是,如果选项一是有100%的概率得到100元,选项二是有50%的概率不赚不赔,但也有50%的概率得到200元,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假设我们赌马输了100元,我们会希望随后扳成“平局”,以免我们的赌马账户出现亏损。

这可以总结为:输钱的人倾向于以概率很低的小赌注赢大钱(比如抓了一手同花顺)的玩法,但不喜欢可能造成更大损失的大赌注,即使后者翻本的概率更大。这便是我们的“心理账户”出现的问题。

“心理账户”的另一个问题是:赢钱的人似乎并不把赢的钱当“钱”看。这种心理也十分普遍。赌徒常说一句话:“用庄家的钱赌。”也就是说,赢钱时,你感觉是拿赌场的钱在赌博,而不是用自己的钱。我们几乎在任何一个赌场都会看到这种行为。如果一个非职业赌徒晚上赢了一些钱,还会发现一种被称为“双兜”心理账户的情况——如果一个人带了300元去赌场赌博,结果赢了200元。此时,他会将300元放在一个兜里,认为这些钱是自己的,然后把赢得的200元筹码放在另一个兜里(更可能的情况是,这200元也放在赌桌上准备继续下注)——其实“两个兜里的钱花起来应该是一样的”。

20世纪90年代,个人投资者投入退休基金与股市的钱,所占的比例呈稳定增长的态势。也就是说,他们投入股市的资金在不断增多。其中部分原因似乎在于,他们近些年已经赚了足够多的钱,即使股市下跌,他们损失的也只是那些近期的收益。当然,如果你最近赚的钱化为乌有,也不应该削弱你损失金钱的感受。

房价高涨期,投机投资者也会是这种想法。那些炒房的人,对房价都有一个心理上的缓冲地带,这诱使他们相信,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回到起点。当然,房价突然下跌,那些债台高筑的炒房者损失的钱超过了房屋的价值,很多人也会因此失去房子。

总之,我们要记住:人们在面临巨大损失时,如果有翻本机会,即使他们通常是厌恶风险的,一般也都会愿意承担风险。所以,要小心!

(本文部分节选自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错误的行为》)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鹤 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