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节气之后,北方逐渐进入了春季。春暖花开,气候变暖,爱美的人们早早脱下了厚重的冬衣,穿上缤纷多彩的春装,与花红柳绿的春天遥相呼应。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季的气温变化人的心理和生理也有影响。就在刚刚过去的3月上中旬,北京刚刚停暖,回到室内后,人们会觉得屋子里比外面更冷,如果恰逢阴雨天,更会感到湿冷难忍。因此,春季养生,首先要注重保暖,以免寒邪侵入体内,导致感冒发热、支气管炎等多种常见病。
我国民间历来有“春捂秋冻”之说。从古至今,善于养生的医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民间还有“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语。这里所说的二月、三月都是指农历的二月、三月,因此,现在还不能把“棉衣撇”。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春捂”这种民间的养生准则也有一定道理,“捂”可以帮助人们预防避免寒邪之气伤及人的阳气,有利于体温的调节。
“春捂”是有一定方法的:春天早晚温差大,如果一天穿一样厚度的衣物,确实有可能中午出汗,早晚感觉寒冷。建议您随身携带一件外套,早晚气温低,穿上外套;中午气温高,可以脱下外套。另外,可以从温差判断一下是否需要早晚捂着点:如果一天的温差超过8℃,建议您就要早晚捂着点。一般来说,气温回升之后,身体不好的人,应该按照原来的穿衣习惯再捂一周到两周,身体才能逐渐适应。“春捂”应该坚持“下厚上薄”的原则。寒从脚下生,“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因此,上衣可以适当单薄。一旦出汗之后,特别是头部出汗,最好及时擦干,否则,凉风一吹,反倒容易着凉。
春捂只是为了避免寒邪的的一个基本养生原则。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也有助于避免外感寒邪。春夏养阳,而“动”为养阳最重要一环。建议您在大好春光里多做做运动:散步、慢跑、做操、打球等适合绝大多数人,到近郊、风景区去春游。不仅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而且还能使气血通畅、郁滞疏散,提高心肺功能,强体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