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马拉松的补给充足,水果、能量棒应有尽有。
运动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中,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而产生的身体不适应性。对于运动员来说,则是当训练和比赛负荷超过机体承受的能力,而产生的暂时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而运动性疲劳,也是运动损伤的最大诱因之一。
不过,运动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非但不用紧张,反而是判断训练效果的标志。如何避免过度运动性疲劳,如何进行运动疲劳的恢复,成为了避免运动损伤所需要学习的课题。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丁伟涛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
疲劳时工作能力下降,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工作能力又会恢复,只要不是过度疲劳,并不损害人体的健康。所以,运动性疲劳对人体来说也是一种保护性机制。但是,如果人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前一次运动产生的疲劳还没来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劳又产生了,疲劳就可能积累,久而久之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
然而,体育锻炼后身体会产生一定的疲劳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肌肉疲劳(肌肉力量下降,收缩速度放慢,肌肉出现僵硬,肿胀和疼痛,动作慢、不协调)、神经疲劳(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内脏疲劳(呼吸变浅变快,心跳加快等)。
由于运动量不同,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产生的疲劳也有不同程度之分。运动后产生疲劳感是很正常,轻度疲劳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中度疲劳通过采取一系列手段也很快能消除,不会影响身体;但如果重度疲劳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损伤身体。
五招消除运动疲劳
第一招: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良好方法。教练员、运动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剧烈运动后进行整理活动,可使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偿还运动时所欠的“氧债”。整理活动使肌肉放松,可避免由于局部循环障碍而影响代谢过程。
整理活动包括慢跑、呼吸体操及各肌群的伸展练习。运动后作伸展练习可消除肌肉痉挛,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消除局部疲劳,对预防运动损伤发生也有良好作用。
第二招: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尤其是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疲劳消除及机能的恢复。
按摩是有效的恢复手段,运动时负担量最大的部位,应是按摩的重点,肌肉部位以揉捏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抖动、扣打等手法,在肌肉发达的部位可用肘顶、脚踩。
关节部位不仅是运动的着力点,也是运动的枢纽。应全面进行,以擦摩为主,穿插使用按压、搓和远拉。
按摩应先全身后局部,全身性按摩一般取俯卧位。如果某一个部需重点按摩,应在全身按摩之后再进行,以提高肌肉韧带的工作能力,加速疲劳时的肌僵硬紧缩和酸胀痛等代谢产物的排除,改善血液循环和心脏收缩功能。
第三招:充足睡眠
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最好的方式。睡眠时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降低,体内分解代谢处于最低水平,而合成代谢过程则相对较高,有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
成年人在平时训练期间,每天应有8~9小时的睡眠。在大运动量和比赛期间,睡眠时间应适当延长;青少年运动员的睡眠时间,应比成年运动员长,必须保证每天有10小时的睡眠。
第四招:
冷热水交替淋浴
排酸运动不要等,在运动后要马上进行低强度的循环训练。比如慢游、慢跑、中上速的步行,20分钟后进行拉伸。低强度训练可以继续促进血液循环,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一部分乳酸可以被进一步氧化分解产生能量。
很多运动员认为打完球或者踢完球后洗个热水澡很舒服,有助于放松身心。不过从赛后恢复的角度来看,这个时候,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冷热水交替淋浴会有更好的效果。既可以增加血液循环及促进肌肉恢复,热水会使得血液从内脏排到皮肤,而冷水则将血液排离皮肤以维持内脏安全及温暖。同时,用冷水收尾可以刺激你的神经系统、提高能量并且改善专注力。
第五招:营养补充
运动中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能量供应不足。运动中各种营养物质消耗增加,运动后及时补充,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疲劳时,注意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C,夏季或出汗较多时,应补充盐分与水。食品应富有营养和易于消化,并尽量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但不同性质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同营养。
速度性的项目应含较多易吸收的糖、维生素C较多的蛋白质和磷;耐力性的项目要多供给糖以增加糖原储备,同时还要增加维生素C和磷;力量性的项目需要增加蛋白质,因此在运动中适时地补充有关营养物质,既能提高身体的抗疲劳能力,又能帮助运动疲劳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