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发轫:满腔挚情放神舟

2016-04-19 08:45 人民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戚发轫 满腔挚情放神舟

(声明:该篇新闻原发表于2010年4月,本网转载此文,是为了提供更多的新闻背景资料。)

大漠雄奇,火箭矗立。

2003年10月15日上午,中国首次载人飞行的“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的辉煌时刻即将到来。

身着白色宇航服的航天员健步走向飞船。

一位满头华发的老科学家沉稳地迎了上去,在航天员面前,在发射任务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戚发轫”!

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在他生命的年轮里,这一刻,仿佛反复出现过,并被时间的指针刻下了特殊的印痕:那是前些年他随中国航天代表团访问俄罗斯时,在世界着名的拜科努尔发射场,他亲眼目睹了“联盟”号飞船发射的全过程,他记下了飞船总设计师亲笔签字的庄严时刻,他盼望着中国首次载人飞船飞向太空的那一刻……

这一刻终于到来了,他握着航天员的手,满怀深情地说:“年轻人,放心的飞,你一定会平安归来,我等着你平安归来!”

这承诺字字千钧!不仅仅是对航天员个人的承诺,而是代表全体航天人对祖国的承诺,对民族的承诺,对航天事业现实和未来的承诺,也是他一辈子最重、最骄傲的承诺。带着这承诺,在戚发轫胸中飞旋了无数圈的“神舟”,终于磅礴而出腾飞太空……

全部真情凝聚“神舟”

“神舟五号”飞船整流罩上绘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五星红旗飘向太空,也飘在戚发轫心中。

戚发轫说:“一个人一生受过的屈辱也是财富,受过屈辱的人才倍感祖国亲,献出的情也真。”

屈辱刻骨铭心!

真情刻骨铭心!

戚发轫1933年出生在辽宁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他只知道自己是满洲国人,是二等公民,每天要朝着日本方向向天皇致敬,受到的是“皇化”教育、奴化教育。

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了大连。戚发轫要上中学了,第一堂课,中学老师给他们讲:我们的祖国叫中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4万万同胞,我们有长江、黄河、长城、泰山……

“中国!中国!”戚发轫满含热泪喃喃地念着,往日的屈辱仿佛一扫而光。

放了学,他飞跑回家,对着爹娘大喊:“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从此后,这一喊如钢浇铁铸般注入他的信念、理想和灵魂。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戚发轫已经上高中了。他出现在后方抬运伤员的队伍中,望着这些被美国飞机炸得面目全非的志愿军战士,他心中一颤,伸出胳膊献血也毫不犹豫。

沈阳被炸,丹东被炸,他担心大连也会被炸。

老师告诉他,大连不会。

为什么?

大连驻的是苏联军队,“老大哥”有飞机、大炮,美国鬼子不敢。

美国人是吃柿子专找软的捏,祖国不强大就要受人欺负啊!

于是,戚发轫高考志愿上填报的三个志愿都是航空,他要为祖国造飞机。

戚发轫考上了清华大学航空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前身)。

戚发轫毕业后参了军,当的是导弹技术兵。

部队上要送他出国深造,可人家说他是军人,不行。脱了军装成了老百姓,人家还是不答应。出不了国就跟专家学,可没几天专家也撤走了,又落了空。

戚发轫说:这段经历对他刺激很大,深深地感到了落后的耻辱。这刺激和耻辱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科技报国的信念,同时也更加激发了他攻关夺隘的力量和决心,成为他跨向“神舟”飞船设计师的垫脚石。

载人航天,是人类扩展活动疆域,开发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自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遨游太空以来,载人航天已成为世界航天界最激动人心、最华美的乐章。

伟大而古老的华夏文明,有着数千年的飞天梦想,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无不演绎和诠释着这个民族的追求。

20世纪60年代末,在钱学森的领导下,成立之初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就开始了对载人航天的研究探索,并取得了大量的技术成果。

追求始终没有停歇,但追求转变为现实,需要国力的增强,经济和科技实力的提高。

1992年1月8日,李鹏总理主持召开了中央专委第五次会议,听取了原国防科工委和航空航天部领导关于发展中国载人航天的意见。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搞载人航天。这对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带动相关学科和工业发展,开发利用空间资源,培养科技队伍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会议决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被命名为“921工程”.

工程飞船系统的总设计师的重任落在了戚发轫的肩上。

闻听这个消息,戚发轫心中尤其矛盾。

他当时因为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职务,刚刚卸下“东方红三号”通讯卫星总设计师的担子。他割舍不下与他一起经受过风雨的卫星研制队伍,他割舍不下他正处于辉煌的事业,更何况他已是59岁的年龄,院长和总设计师两副担子一肩挑,在新的领域还能不能发起有力的冲锋?还能不能不辱使命?

然而,他更清楚这项工作的意义重大,他更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渴盼。祖国把希望和重任交付给自己,自己就应该竭尽全力,义无反顾地去拼搏!

祖国的荣誉重如山!民族的希望重如山!

戚发轫走马上任!

全部精力凝聚“神舟”

2003年9月21日,我们在发射基地见到了戚发轫。70岁的老人依然像年轻人一样精力充沛,精神焕发。

纯属是巧合。“921”这个数字与“神舟”有太多的联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被命名为“921工程”.

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同志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听取载人航天工程论证组组长王永志的汇报,正式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并明确指出:搞这个东西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上都有意义,是综合国力的标志。他还说:没有实际的东西培养不了接班人。这个事业要培养接班人,使之后继有人,也是重要方面。

从此后,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工程拉开了帷幕。

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

中国载人航天该如何起步,早在论证之初,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就出现了两种方案。一种认为,中国载人应该从飞船起步;另一种认为,要搞就搞技术先进的航天飞机,一步到位。经过反复论证和争论,专家们逐渐达成共识:中国载人航天应该从飞船起步,这样技术上难度较小、经费较低,同时还有较为成熟的经验,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国力。

但是,对于究竟要造一艘什么样的飞船,各路专家的意见分歧很大,并且各抒己见,争论得相当激烈。

戚发轫主持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论证,在听取和采纳哪位专家意见之间,常常陷入两难境地。专家的意见各有各的道理,但最终只能选用一种方案,让他定夺。他静静地听着专家们的争论,反反复复在心中掂量。这事关中国航天史的新突破,必须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把各方面的意见考虑周全,慎重、慎重、一定要慎重!

那些日子里,戚发轫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在听取专家们意见的同时更静下心来研究国外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后来,他撰写出《载人航天技术及其发展》一文,其中总结道:“根据前苏联和美国经验,从发射无人飞船开始建立长期性空间站,历时30多年,经历5个发展阶段。一是无人飞船,利用动物如狗、猩猩作为乘客,对飞船的各个系统进行轨道飞行及回收试验,为人类上天做准备;二是单人飞船,试验人对轨道飞行的适应能力,全面验证飞船的各基本系统;三是多人飞船,一般载2-3人,试验人的舱外活动、飞船的轨道机动、交会与对接以及人在两艘飞船之间进行转移等技术,为发展空间试验做准备;四是短期性空间站,试验压力舱的基本系统,进行空间科学、微重力应用、对地观测等试验;五是永久性空间站,是一种模块式组装的大型空间基地,也是从科学试验向轨道生产过渡的空间设施。美苏两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走过一些弯路,因此,作为后起的空间国家,完全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从而缩短自己的研制过程。”

戚发轫的思路逐渐清晰,决心渐渐下定,他觉得中国的飞船研制必须有自身的独到之处,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虽然起步晚,但要起点高,且一步到位。飞船应是多用途的天地往返工具,通过无数次的计算、论证、验证,他们提出飞船的总体构型应为“三舱一段”,即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一个附加段构成,并撰写出发《载人飞船技术经济可性行论证报告》,以白皮书的形式上报。

后来,通过实践证明,和前苏联、美国的飞船相比,我们的“神舟”号特点鲜明,技术性能较高,大大缩短了与国外载人航天技术的距离:一是飞船的返回舱是世界上已有的近地轨道飞船中最大的一个,可同时容纳三名航天员;二是飞船具有留轨利用的特点,航天员返回地球后,留在轨道上的轨道舱可以继续工作半年以上,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三是飞船的制导、导航控制和数据管理分系统具有三机容错能力,并广泛采用了可靠性设计措施,飞船能够“一次故障正常工作、二次故障安全返回”,提高飞船的安全性;四是飞船上安装了自动和手动半自动两套应急救生装置,万一自动装置出现故障,船上的手动半自动系统也完全可以应付;五是飞船上的许多系统采用了大量而又先进的计算机智能管理系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零起步。

航天城基建和神舟飞船初样设计齐头并行。

全新的事业,全新的队伍。

高起点也必然带来高难点,摆在既为院长又是总设计师戚发轫面前的是困难重重。

戚发轫说,困难面前不能退缩,解决一个就前进一步。

有时他上午在基建工地解决问题,下午又和工程技术人员研究设计方案。

为了“神舟”早一天腾飞,他有使不完的力,用不完的劲。

载人航天器与无人航天器最大的区别在于上面有了人,所以必须以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为第一要求。要达到这个要求,首先要攻克的有5大技术难题:一是必须要有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二是必须要有应急救生系统,要保证航天员在任何时候都能逃逸救生。三是必须要有仪表与照明系统,航天员通过这个系统,可以监视飞船的飞行状态,并在必要时通过手动操作控制飞船的状态。四是必须要有高性能的测控通信系统,保证航天员能及时与地面进行语音通话及舱内图像向地面传输。五是航天员乘坐的飞船返回舱在返回时受到的再入过载以及着陆时冲击力不能太大,否则就会危及航天员的生命。

戚发轫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将这些难题分解成“载人飞船返回控制技术”、“返回舱舷窗防热与密封结构技术”、“主用特大型降落伞技术”、“着陆缓冲技术”等17个关键技术一一突破。

这么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被突破,为神舟飞船的初样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工程进入实施阶段扫平了障碍。

全部智慧凝聚神舟

1995年以后,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全面铺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非常艰难的攻关阶段。

戚发轫虽然卸下了院长的重担,但又接过了总指挥的重任。

他与各部门商量决定,把总体任务分解成13个分系统进行试验共同完成。

“神舟”飞船构形复杂,系统复杂,一艘飞船所用元器件10万多只,电缆网节点8万个左右,计算机软件语句几十万。戚发轫深知: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必须要保证一个焊点、一根导线、一行语句都不能出错。因此,他要求设计人员,必须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疑点、消灭疑点,凡是能被人预想出来的万一会出现的问题,甚至是万一的万一问题,都要千方百计地去发现、去寻找,虽然这种发现和寻找有时就像大海捞针,但绝不能放弃。

有人提出:“火箭升空到一定高度工作结束,该与飞船分离的时候,万一分不开怎么办?”

针对这个问题,工程总体就要求飞船上再增加一项能证航天员手控发送分离指令的功能,以对付这个万一。这个指令要从飞船送到火箭上,还要有独立的电源来支持,牵扯的问题比较多,解决起来很棘手,更何况这不是飞船系统自己可以解决的,还需得到火箭系统的支持。有没有必要一定要增加这个功能?火箭为什么要接收飞船的指令?当一些人带着抱怨情绪议论纷纷的时候,戚发轫果断宣布:只要是为保成功,保航天员安全,一个字:干!

那时,现在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正担任火箭的副总设计师,38岁的他被戚发轫亲切地称为“小老总”.问题需要飞船与火箭两支研制队伍共同解决的地方,戚发轫总是亲自出马协调。毕竟船箭相连,“小老总”给了戚老总大力的支持,同意火箭接收飞船的指令并按要求做到独立电源。在船上的“功能”很快具备之后,伤脑筋的电源也有了着落。面对协作的结果,戚发轫感激而又不失风趣地以对“小老总”说:“庆伟啊,要不是你帮忙,我这个总师可完不成任务了。”

有位专家“预想”到一个不安全因素:在进行大气层外救生时,由于运载火箭燃料未用尽,而火箭与飞船的分离速度又不够,有可能造成空中“追尾”事故。万一爆炸,可能直接危及飞船与航天员的安全。戚发轫听了这个议论后,先是回了一句玩笑话:“车辆追尾,责任在后面的车呦”.话虽这样说,事儿还得认真研究。这了避免这个万一,就要增加火箭与飞船分离速度,而这一改变,要涉及到飞船推进系统、数管系统、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等一系列软件和硬件状态,“工程”不小。当工程总体最终要解决这个万一时,戚发轫立即组织科技人员对飞行程序、飞行软件等进行修改,竭力阻止火箭与飞船在空中“接吻”.后经多次仿真和试验验证,直到万一的“追尾”永远不会出现。

在一次返回舱综合空投试验后,现场工作人员在返回舱里闻到一股异味,立即引起了大家的警觉。经检查后发现,舱内有害气体超标!这对未来升空的航天员将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甚至危及航天员生命。两师系统即刻组织飞船总体与有关系统人员严查有害气体来源。经过多次分析试验,最终查出是舱内多种火工品工作后产生的气体泄露到返回舱内。如何解决舱内有害气体问题?两年时间里,戚发轫和大家一起做了无数次的试验,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最后还是用大禹治水的办法,先“疏”后“堵”,靠一个个“神秘”的小孔把有害气体排出舱外,消除了隐患。同时,他们还新研制了一个有害气体过滤器,做到了双保险。

戚发轫这种严谨、细致、科学、务实的作风影响带动着飞船的队伍。这种作风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养成的。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戚发轫集体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刚刚成立的七机部,参加了导弹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1968年,聂荣臻元帅亲自批准把他和另外17人(后被人称“航天18勇士”)调往新成立的研制卫星的研究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并成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之一。

1970年4月中旬,中国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卫已经在酒泉卫星发射场整装待发。发射前夕,作为试验队队长和卫星技术负责人的戚发轫,随钱学森及任新民、杨南生等一些着名航天专家,乘专机赶回北京,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初次面对共和国总理,年轻的戚发轫不免有点紧张。是总理的慈祥与亲切,消除了他的顾虑。他负责汇报的是卫星在发射场的测试情况以及质量情况,周总理边听边在笔记本上记,并仔细询问了卫星能不能准确入轨、入轨后能不能播放《东方红》乐曲,甚至问到了轨道参数。

“你认为卫星可靠不可靠啊?”

面对总理的提问,戚发轫做了肯定的回答。那天的汇报,一直进行到深夜。

汇报中,总理提出一个具体问题,戚发轫汇报有一些具体困难。

总理亲切地对他说:“你们搞总体的人,要像‘货郎担子’和‘赤脚医生’那样,走出大楼,到各研制单位去,到一线去,把你的要求告诉人家,人家就知道怎么做了嘛!”

总理的教诲他记住了,一时一刻也不敢忘记,并形成了被人称道的作风。

到一线去发现疑点,解决问题。

到一线去发现关键,攻克难关。

飞船上有许多火工机构。火工机构中用的点火器,在我国研制卫星时一直采用的是常规型的,而国外为了安全大多采用钝感型的。因此,有人主张飞船也改用钝感点火器,但也有人认为,如果采用了钝感点火器,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降低了可靠性,究竟采用哪种好?因以前没用过钝感点火器,大家对它并不了解,为此,戚发轫约上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有“大总师”之称的王永志,一同赶赴专门研制生产火工品的工厂,亲自掌握第一手资料并现场观看试验过程,直到确信采用钝感点火器可增加安全性,同时并示降低可靠性之后,才拍板决定飞船火工品采用钝感点火器。但随之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要同时起爆作用在不同部位的几十个钝感点火器,很难找到合适的电源,需要要用非电传爆方式。为了掌握非电传爆的使用情况,戚发轫又和王永志一起,再次走出去取经。经过多次试验,证明采用的火工装置可以可靠的工作。

1998年,用4年时间建设的航天城--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已在北京西北郊的一片农田拔地而起,已经组装起来的供地面试验用的结构Ⅰ、结构Ⅱ、热控船、电性船4艘初样飞船也在里面同时展开测试。

这年11月中旬,接连3天,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先后视察航天城,并分别作了重要指示,给飞船研制队伍以巨大的鞭策和鼓舞。

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计划表上,按既定的“争八保九”即争取1998年、确保1999年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的进度要求,用于发射飞船的新型火箭将进行一次试验发射,以考验火箭的性能与可靠性。而按以往研制卫星的惯例,飞船并没有安排类似试验。

何不借火箭试验的机会搭载发射第一艘试验性飞船?这个想法一经有关部门和飞船总体设计人员研究提出,立即引起决策者的重视。戚发轫也觉得这是天赐良机。这个想法如果得以实施,将带来意想不到的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制订这样一个近期的、明确的发射目标,可以激发和调动广大飞船研制人员的积极性,并将全面促进和带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全面发展。二是可以让飞船上主要分系统和全工程7大系统都能得到实际考验,尤其是飞船的许多技术细节在地面难以模拟,提前飞行试验可以尽早暴露问题,尽早加以改进。三是对实现“争八保九”的目标提供有利保证。

然而,试验飞船从何而来?根据飞行试验目的,戚发轫带领大家苦思冥想,拿出了一个对初样电性船做适当简化、改装成一艘试验飞船的方案。

所谓电性船,简单地说就是仅用于地面电性能测试的试验飞船,其性能与能飞太空的飞船相差很大。电性船上的很多电器产品都是非上天产品,如若上天,必须进行正式上天条件下的环境试验;结构、机构等机械件、模拟件必须按照上天产品要求,寻找替代品或重新投产。这种改装,中国航天史上从未有过,其风险无疑是巨大的。

有不少人为此犯嘀咕:这样的船上得了天吗?谁敢用这样的船去冒险?

即便是总设计师,戚发轫也不敢说他有多大把握与胜算,但他心里清楚,必须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创新就要敢于冒风险,成功孕育在风险之中。

戚发轫与各分系统的设计师们经过多次会商,决定采用飞船最小配置进行首飞,确保飞船上得去、回得来。最小配置,也就是说在飞船应有的13个分系统中,结构与机构,热控,制导、导航与控制,测控与通信,数管,推进,电源和回收8个分系统必须保留,而另外5个分系统可暂时不在这次考核之列。

1999年下半年,戚发轫率队远赴酒泉发射场,进行试验船合练准备。在热浪滚滚的沙漠地带,用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飞船全部技术流程的演练,并与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和测试系统进行了对接。

这年11月20日凌晨6时30分,新型长征二号F托举着“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直上九霄。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后,飞船返回舱平安降落在内蒙古中部草原。多年来一直秘而不宣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通过此次飞天壮举,震惊了国内外。

戚发轫把全部智慧凝聚在祖国的航天事业,中国航天史更将许许多多的“第一”也自然地融入到他的生命中:第一枚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第一次载人航天……

有人说,这些“第一”写在他的生命中,与他的名字有关,“发轫”,词典里解释为“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业开始。”

戚发轫从事的正是崭新的事业,青春的事业。

一生希望凝聚神舟

自1999年第一艘“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到2003年的5周年,“神舟”飞船以平均每年一艘的速度成功发射,其研制速度之快,发射成功率之高,令世界惊叹!

与其同时,在戚发轫等老专家的培养带领下,袁家军、张柏南、杨宏、潘腾、尚志等一批年富力强的航天人,已经走向领导岗位,成为载人航天的栋梁。

戚发轫说:事业需要青年,青年是事业的希望。要多给年轻人创造成才的环境,不在位置上,担子不放在肩上,出不了人才。

在他当院长时,他选任袁家军当院长助理、飞船常务副总指挥。在“神舟”二号发射时,他又把总指挥的担子交给了袁家军。

载人航天工程是个跨世纪工程,为了让年轻人尽快接班挑大梁,能把航天事业这个接力棒传下去。戚发轫挨个找老同志、老专家做工作,他情真意切地说:“咱们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都六、七十岁了,为了事业,该让年轻人接班啦,如果不放心,我们还可以帮他们一阵子。”

当一批年轻人走向领导岗位后,戚发轫放手让他们大胆工作,促使他们在实践中早成材、快成材。而当他们工作遇到问题,他又是大力支持、主动承担责任。

2001年9月,“神舟”三号飞船进入发射场不久,发现了电气设备接插件批次性质量问题。

质量问题大于天。整个飞船系统压力巨大,戚发轫更是心急如焚。

当上级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坚决地说,支持上级领导决定,为了确保安全,我们撤!同时还内疚地作了自我批评。

撤出发射场后,戚发轫带领研制人员,顶着巨大的压力,按照质量和管理法规,一丝不苟地查找问题,经过一个多月的潜心工作,终于搞清了接插件故障机理,又对厂家生产的新接插件进行了可靠试验。

当一切工作都圆满成功后,戚发轫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技术状态和载人一致的“神舟”四号再次发射成功!

我国航天员上天指日可待。

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就要实现。

戚发轫的他的同事及队伍在等待着,盼望着……

大漠雄奇,火箭耸立。

“10、9、8……1,点火,起飞!”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满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呼啸着飞向太空。

戚发轫久久地伫立着,极目苍穹,心随“神舟”飞。

火箭飞行9分36秒,船箭分离。

飞船进入预定轨道,调整运行姿态,对准地球,展开太阳帆板,完成对太阳的跟踪定向。

电源分系统通过供配电和电缆网开始向全船供电。

飞船第一次横向调姿90度,1分钟后,轨道舱与飞船成功分离。

飞船第二次调姿成制动点火姿态。

推进舱制动火箭点火,迫使飞船减速并改变运行轨道,飞向地球。

83秒后,制动火箭关机。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返回舱以每秒7.5千米的速度返回大气层。

距地面80千米时,舱外腾起烈焰,迎风面温度高达1600摄氏度以上,舱内温暖如春。

距地面10千米,启动一系列开伞动作,飞船减速。

距地面1米,着陆反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成功软着陆。

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沸腾了!酒泉卫星发射场沸腾了!回收区沸腾了!神州大地沸腾了!

戚发轫满含热泪,热血沸腾,和年轻人一样欢呼跳跃!

航天事业使他青春焕发,他对未来的“神舟”充满着希望:实现航天员舱外活动,突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研制空间试验室,建立中国的空间站……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崔伟光 沙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