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 在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新闻发言人王中阳表示,载人航天工程中,预计在2018年前后完成研制并发射“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这是我国空间站建造的重要起点。随后发射两个实验舱与“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交会对接。
王中阳介绍了未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主要节点:
2016年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
2017年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验证空间站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
2018年前后,发射“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这是我国空间站建造的重要起点。随后发射两个实验舱与“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交会对接;
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设,成为继国际空间站(超期服役)、和平号空间站(已退役)之后的全世界第三个在轨组装的空间站。预计到2024年,随着国际空间站的退役,我国将成为唯一在太空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2022年前后,发射“巡天号”光学舱,功能上类似“哈勃”太空望远镜。
目前,“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正在开展出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计划2016年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
“天宫二号”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两个舱段。其中,实验舱为密封舱,主要功能是为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提供洁净空气、适宜温湿度等载人环境和活动空间;资源舱为非密封结构,主要功能是为“天宫二号”在太空飞行提供能源和动力,太阳电池翼、蓄电池、推进剂、发动机等均布置在资源舱。
“天宫二号”在轨飞行期间,任务多多:接受航天员访问,完成中期驻留任务;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和应用试验;开展太空维修实验,为建造空间站提前开展相关技术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