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天界点赞首个“中国航天日”

2016-04-25 09:22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国际航天界点赞首个“中国航天日”

4月24日,河北邢台经济开发区思源实验学校的“航天梦 中国梦”主题科普系列活动上,老师为同学们讲解航天知识。

这是4月24日拍摄的中学生科普卫星研制、应用及课程开发工程启动仪式现场。当日是首个“中国航天日”,北京市八一学校和中国航天人才开发交流中心宣布,将于2017年发射一颗由航天专家指导、中学生主导的低轨道中学生科普卫星,以此提升中小学生对航空航天技术的认知。

4月24日,银川市民在宁夏科技馆体验人造卫星影像仪。

4月24日,文昌航天邮局工作人员展示“中国航天日”首日封。当日是首个“中国航天日”,海南省文昌市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海南省分公司在文昌市龙楼镇举行首个“中国航天日”纪念活动,同时,文昌航天邮局正式揭牌成立。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第五个迈进“太空俱乐部”的国家。今年3月,经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开始每年4月24日被设定为“中国航天日”。

昨天是我国首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是“中国梦 航天梦”。全国多地举行丰富多彩的科普和教育活动,让人们了解航天知识、领略宇宙奥秘,激发公众对太空探索的热情。

国际航天界人士纷纷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进步点赞,对中国航天界表示祝贺,希望能在航天领域开展更多合作。

重大成就值得非常自豪

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宇航联合会执行主任克里斯汀·费齐廷格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在中国庆祝首个‘航天日’之际,我谨代表国际宇航联合会向中国、中国人民、中国航天机构及所有航天领域的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祝贺。”

“祝贺中国设立‘航天日’。”日本首位宇航员、现任日本科学未来馆馆长毛利卫在给新华社记者的邮件中特意将自己的祝贺翻译成了中文。他说:“我衷心希望以‘航天日’为契机,出现对中国优秀航天科技文化产生兴趣的年轻人,并期待他们为人类的未来作出贡献。”

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教授琼·约翰逊-弗雷泽说,中国的神舟和嫦娥计划取得巨大成功,“这些都是值得中国人非常自豪的重大成就”。

巴西航天局局长若泽·雷蒙多·科埃略也表达了对中国航天成就的赞赏之情。他说:“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为发展航天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能取得今日的成就还离不开另一项宝贵品质——持之以恒。”他说,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中国政府都表现出对航天事业的一贯支持,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都是“坚持不懈努力”的体现。

中国探月工程“最有趣最先进”

多国专家认为,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巨大进步,诸多方面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俄罗斯航天署主办期刊《航天新闻》的观察家伊戈尔·利索夫说:“中国已经在航天的许多领域领先,开发了非常好的地球观测卫星,北斗卫星导航项目付诸实践,并在载人航天计划和空间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

利索夫还认为,在目前世界各国的探月工作中,中国的探月工程是“最有趣的和最先进的”。他说,中国已发射多颗月球卫星,“对月球不同区域进行详细研究并取样月球土壤”这样的探测目标在当前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费齐廷格说,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过去仅有极少数国家曾实现的多方面成就,其中包括导航卫星、行星探测机器人、载人航天、近地轨道空间站等。“目前,中国和俄罗斯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有能力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切都清楚地表明中国如今已是领先世界的航天大国,并将在未来数年内继续在空间探索领域发挥先导作用”。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和天文系专家迈克尔·里奇评论说:“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足以让中国人引以为傲。如果你们愿意,你们有能力将人类送往月球,也可以在月球建立基地。”

国际合作中国扮演重要角色

“只有所有航天大国相互合作,人类才有可能以协调一致的方式实现对太阳系的探索,”费齐廷格说,“中国乐于参与空间探索领域的国际合作,同时也在国际宇航联合会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宇航学会自1980年起加入国际宇航联合会,并始终扮演重要角色。”

2011年中国发射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上,中德科学家联合开展了17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这是中国载人航天首次在空间科学应用领域开展国际合作。

巴西是最早在航天领域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的国家之一。科埃略说,早在1986年巴中两国便开启了关于航天领域合作的对话,中巴地球资源卫星项目更是被称为“南南合作”的典范。科埃略说:“作为世界大国之一,中国对联合国关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承诺以及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合作等,都体现了中国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在开发利用外层空间坚持合作共赢、乐于与其他国家共同探索的态度。”

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主席让-伊夫·勒加尔说,中国有着与国际合作伙伴开展技术合作的良好意愿,中法两国在1997年就签订了政府间航天合作协定,双方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重要合作项目包括中法海洋卫星项目等,该项目有助研究气候变化。勒加尔说,在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这个项目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此外,中国积极同其他国家进行卫星研发及发射合作。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数据,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迄今已为2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卫星组织实施了43次国际商业发射,把49颗各类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中国2007年实现卫星出口零突破后,陆续向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巴基斯坦、老挝、白俄罗斯等国出口通信卫星。除向对方提供发射服务和卫星在轨交付等天地一体化解决方案外,中方还开展技术培训、地面设施建设等,为当地航天事业的起步和发展提供支持。

科普

“高大上”航天技术

走进寻常百姓“衣食住行”

人们在24日庆祝首个“中国航天日”的时候,可能想到的多是神舟飞船这样“高大上”的应用,但实际上,航天技术早已走进了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下面就是几个例子。

〖衣〗

现在让幼儿父母大感方便的“尿不湿”,以及成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所用的成人纸尿布,就有航天技术的贡献。在人类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上天的时候,曾经发生过执行任务时还要想办法应对尿急的“囧事”。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航天员受到这种困扰,科研人员发明了能大量吸水的纸尿布,帮航天员解决了这个难言之隐。这项技术转为民用之后,就带来了人们非常熟悉的“尿不湿”。

〖食〗

方便面是人们非常熟悉的食品,方便面配料包中的脱水蔬菜也来自航天技术。大家都知道蔬菜的保存和运输不易,从农场运到菜市场都要损坏许多,那航天员要吃蔬菜怎么办?美国航天局为了让航天员能在太空中吃到蔬菜,以补充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开发了脱水蔬菜技术。该技术几乎能去除蔬菜中的全部水分,得到大家都见过的方便面蔬菜包那样的产品,其效果也就不用多说。

〖住〗

如今不少建筑的屋顶都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所发的电不仅供自己用,多出来的还可送回电网赚钱。而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航天技术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太空中的卫星、飞船和空间站要能持续获得能源,显然太阳能技术是一个良好选择,现在的国际空间站就伸出了长度超过70米的太阳能电池板。这些设备使用了稳定、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技术,也推动了地面上对太阳能的应用。

〖行〗

许多人开车出行时依靠卫星导航指路,各国发射上天的大量导航卫星成为了“路盲”的福音。在这方面,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崭露头角,截至目前已成功发射22颗北斗导航卫星,在2012年已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导航服务能力,预计到2020年前后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北斗”系列产品已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车载导航等大众应用领域开始批量应用。

讲述

东方红一号发射没有合练

从机场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路上,从上海专程赶来的77岁老人刘章喜一直盯着窗外的广袤戈壁,思绪早已飘到了46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长征一号火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刺破苍穹。“当时,我是技术助理员,主要负责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测试发射工作。”

没想到,临近发射的前两天,东方红一号卫星地面测试时出现了一个问题。老人回忆说:“转电继电器自动跳闸,由外供电自动切到内供电。这是一个很小但又关系成败的细节。”

卫星上天主要靠自身携带的电池进行供电,消耗电池电量,称为内供电;而在地面测试的时候就需要地面通过外接电源进行供电,不消耗电池电量,称为外供电。也就是说,卫星在地面测试时,转电继电器在外供电状态下才算正常。

“发射前的一次检查时,我发现转电继电器自动跳到了内供电,这种情况产生的结果就是卫星还没有上天,电池的电量已经消耗光了。如果将卫星发射上天,电池没有电,卫星根本无法工作。”刘章喜说,随后经过连续24小时的观察,相同的问题没有再次出现,卫星火箭才得以顺利组装。

1970年4月24日21时48分,当广播里传来“星箭分离,卫星准确入轨”的喜讯时,刘章喜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最后一个离开观察岗位。后来,东方红一号卫星备份星被命名为“实践一号”。刘章喜又开始对“实践一号”卫星转电继电器使用情况展开探索。他和同事们不眠不休连续几天观察继电器工作,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电流产生的电磁感应导致继电器工作不稳定。

最后,他们采取强迫接地的方法,才最终解决了这个看似很小却又非常关键的问题。

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之前一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升起的地方,举行隆重的庆祝纪念仪式。

古稀之年的张积华老人应邀参加了纪念仪式。他说:“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时候,我是发射中队中队长,主要负责运载火箭的检查测试、推进剂的加注等工作。”

老人至今为之骄傲的是,卫星发射当天,他亲自下达了点火口令。“能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这是我人生中最最光荣的一件事。”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没有合练、没有演练。在经过多次的测试后,直接进入了发射程序。”张积华回忆说。

“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长征一号火箭,与之前进行试验的一级火箭完全不同,长征一号火箭有三级。作为发射阵地的技术人员,不但要掌握技术,还要熟悉设备,加强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协同,才能做到万无一失。”面对采访,张积华老人仿佛又回到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曾参加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测试工作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副主任刘庆贵,一生都酷爱着航天事业。退休后,他撰写的《冲天记》《巡天记》等书,用亲身经历讲述属于航天人自己的故事。

责任编辑:龙娱平(QL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