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海洋科技成果集体亮相科博会

2016-05-18 10:32 科技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海上作业。

5月15日,它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沟西侧成功完成科学应用下潜,这也是“蛟龙”号首次在雅浦海沟开展下潜作业,最大下潜深度4955米。

5月19日,按1∶1规格复制的“蛟龙”号模型却将“游”进科博会展览会现场——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3号馆。从外形看,模型如同一只张开嘴的大白鲨,机械手臂、探照灯等配件样样俱全,舱内安置了各种模拟仪表盘面。在舱内,观众能观赏到“蛟龙”号在深海中拍摄到的珍贵影像,仿佛置身真正的潜水器上。

今年,科博会组委会和国家海洋局共同主办“第三届国际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展览”,展览将围绕“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国家战略,重点展示我国国家重大海洋科技成果和国内外涉及海洋油气与船舶工程、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海洋探测、港口、海洋经济区等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蛟龙”号、“科学”号、4500米级缆控水下机器人ROV、深海海洋油气勘钻、海上核电平台船、大吨位海上公务船等展品或模型将集中亮相。

继“蛟龙”号之后,“海马”号成为我国深海高技术领域又一标志性成果。

“海马”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级缆控水下机器人ROV,是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科研成果。2014年,在南海进行的三个阶段的海试中,“海马”号共完成17次下潜,3次到达南海中央海盆底部进行作业试验,最大下潜深度4502米,完成91项技术指标的现场考核,通过了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组织的海上试验验收。

值得一提的是,“海马”号也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研发的下潜深度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无人遥控潜水器,并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经过近6年的研发攻关,研发团队突破了本体结构、浮力材料、液压动力和推进、作业机械手和工具、观通导航、控制软硬件、升沉补偿装置等关键技术,先后完成了总装联调、水池试验和海上摸底试验等工作,并针对试验中暴露出的问题和故障进行了技术改进。

去年4月2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在青岛通过验收,投入正式运行。

“科学”号模型今年也“来”到了科博会现场。

虽然“年龄”尚幼,但在此前两年多的试运行中,“科学”号已是战功累累,成功完成了南海南部构造演化及其资源效应、西太平洋暖池和主流系、冲绳海槽热液和南海北部冷泉、卡罗琳海山与雅浦海沟等国家重大深远海科学考察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相关专题:5月的科技盛宴 聚焦第19届北京科博会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