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测序并合成爱因斯坦的基因组?

2016-06-08 08:41 新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谁来测序并合成爱因斯坦的基因组?

在里程碑式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结束10多年后,科学家本月2日宣布将于今年筹资1亿美元启动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目标包括在10年内合成一条完整的人类基因组。

基因组研究先锋杰夫·伯克、乔治·丘奇等25人当天借助美国《科学》杂志宣布,现在是时候构建“基因组规模工程的技术及其伦理框架”了。这些科学家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大学等知名学术机构。

针对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可能带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他们特别强调有必要让公众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他们指出,人类基因组计划也曾被一些人认为有争议性,但现在被视为是最伟大的探索壮举之一,让科学和医学发生革命性变化。

人类基因组计划从1990年持续到2003年,重点是基因测序,让科学家能够“阅读”基因组。而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的重点是构建基因,让科学家能够“编写”基因组。科学家说,今天虽然基因组测序技术仍在以极快速度发展,但构建基因的能力仍基本局限于少量短的片段,限制了对生命的了解。

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在10年内把合成大型基因组的成本降低为现在的千分之一。据介绍,人类基因组有约30亿个碱基对,以今天的价格构建一个完整人类基因组的费用极为高昂。

发起者说,此计划将带来一系列潜在应用,包括培育可移植给人类的器官,培育对癌症免疫、对病毒免疫的细胞等,最终将对人类健康乃至能源、农业、化学和生物修复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总体上,科学界对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持欢迎态度。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DNA合成与组装负责人塞缪尔·多伊奇说,在10年内合成一条完整的人类基因组是“一个宏伟目标”,完成这样一个里程碑需要DNA合成技术出现革命性进展。

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合成大型基因组。斯坦福大学副教授德鲁·恩迪和西北大学劳里·佐洛思教授,就批评这一计划可能引起伦理问题,“比如,测序并合成爱因斯坦的基因组是否可行?如果可行,那么在细胞里制造、装配多少合适?又是谁来制造、控制这些细胞?”

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发起者特别澄清,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没有提议制造所谓的“无父母婴儿”,它侧重于细胞培养,不涉及卵细胞或胚胎。

责任编辑:陶国琪(QT00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