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出汗,很多人认为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其实这种看法不完全正确。中医学认为,“汗乃人之津液,存于阳者为津,存于阴者为液,发泄于外者为汗”,指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但如果和上述因素无关而出汗,则可能是病,特别是你出的汗如果是带颜色的,则提示你的身体出了问题。
自汗盗汗都是病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主任李建军介绍,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常伴有容易感冒、神疲、不耐劳力、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如果是睡觉时出汗,醒来时不出汗称为“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另有,“绝汗”(指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战汗”(指病人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的症状)、“半身汗”(指病人仅半侧身体汗出的症状,或左侧,或右侧,或上半身,或下半身)、“手足心汗”(指病人手足心汗出较多的症状)都提示身体出了问题。
汗证也要辩证施治
李建军介绍,对出汗问题进行中医食疗调理,一定要辩证,即便是同一汗证,也有具体分型,比如对于气虚型自汗患者,一般以调补为主,加强固摄,平时可以多吃如黄芪、大枣、山药等补气食材加以调理。气阴两虚患者,当从益气养阴、滋阴清火着手,可食用百合、银耳、枸杞、洋参等食材调理。对于气虚及阳虚引起的自汗,不能采用清热止汗的方法。此外,汗证患者在平时的自我保健方面,还应当注意保持平稳的心态,控制情绪,少发火;饮食也要注意少食火热辛辣刺激的食物,少饮酒。同时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彩汗”是怎么回事?
黄汗 中医有“黄汗”概念,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西医认为,汗液呈现黄色,多是由于血液中一种名为胆红素的物质浓度过高所引起,主要见于肝胆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硬化等。此外,过多进食胡萝卜、橘子、柑橙等蔬果,也可出现暂时性的黄汗。
红汗 汗液呈现红色,多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也可能是身体某部位在出血。可能是位于面部和腋窝处产生色素的细菌所致,也可能是药物所致,如服用碘化钾等化学制剂,也可有红汗出现。
绿汗 汗液变为青绿色,提示有胆汁外泄,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