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随着“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中国深海战略‘三部曲’”的推进正在变成现实,大飞机、核电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在“十二五”期间也取得重大进展 。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于2015年11月总装下线,为首飞奠定坚实基础,目前订单已达514架。大型运输机运-20于2013年实现首飞,标志着我国已具备200吨级大型运输机的研制生产能力。
在成就展现场,大块头的运-20和C919虽然以大模型的方式登上展台,但中国商飞公司搬来了未来智能驾驶舱,还是让现场的参观者兴奋不已,观众可以坐进舱内驾驶,感受前后左右的摆动,仿佛正在云中穿行。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告诉记者,将来飞机的智能驾驶舱都会采用超宽超大触摸显示屏,以触摸和语音控制作为主要控制方案,并集成增强型态势感知技术,可以实现驾驶舱的智能控制。
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商用核电站——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落户山东石岛湾,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该工程对我国掌握新一代先进核电技术意义重大。在此次“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华能石岛湾核电公司带来了未来核电站的模型,该公司新闻发言人张爱军介绍,目前工程已进入全面安装阶段,世界首台高温气冷堆全范围模拟机正式投运,世界上制造难度最大、尺寸最大、重量最重的高温堆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完成吊装,预计2017年底将投产发电。未来石岛湾核电基地还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规划总容量在8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达580亿千瓦时以上。
在展览现场,一个火红的貌似太阳的1比20模型颇为引人注目,这是迄今我国以平等、全权伙伴身份参加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国际合作计划——ITER计划的展台。ITER计划研发处副处长杨长春说,这个计划将建造、运行一个可持续燃烧的聚变实验堆,以验证聚变反应堆的工程技术可行性。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能源需求问题突出,通过参加ITER装置的建造和运行,全面参与ITER计划的管理和决策,掌握ITER计划产生的全部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凝聚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工程人才队伍, 提升我国核聚变能源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未来自主设计、制造核聚变示范堆奠定基础。”杨长春透露,在参加ITER计划基础上,我国已成功研制出了高场磁体超导材料,超导技术步入世界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