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北京市地震局表示,“十三五”期间,北京将实现地震后5-10秒的地震超快测报预警。同时,在具备条件的新建学校、医院、幼儿园、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推行减隔震技术应用。
北京市地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北京已经具备地震2分钟自动速报、5到8分钟正式速报、10分钟烈度速报的能力。“十三五”期间,将通过地震监测台站、台网的优化升级,实现震后5到10秒的地震超快测报预警、1-2分钟的地震速报、5分钟烈度速报、30分钟震源参数速报等公共服务。同时,要实现震后20分钟内产出灾情快速评估结果,在1小时内,提供辅助决策的建议等。
另外,北京市地震局表示,十三五期间,北京还将强化大震风险源的判定和实时监控。在具备条件的学校、医院、幼儿园、体育馆等场所,推行减震、隔震技术,并将这些场所纳入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遴选库。今后,全市各区至少要新建1个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该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以北京为核心的首都圈,一直都是国家的重点地震监视防御地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大陆仍处于强震多发时段,北京仍面临大震的风险。因此,“十三五”期间,北京的防震减灾规划,希望利用探测新技术,开展对“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华北平原地震”构造带、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深部结构探测。另外,要综合研判大震的风险源,开展大震风险的预警探索;完善地震实时灾情获取系统,同时研发适合公众使用的灾情实时上报系统等等。(记者何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