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起科技创新的“火炬”——国家高新区建设发展综述

2016-07-26 08:55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146家国家高新区集聚了31160家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25.37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实现年均增长17.4%……经历20多年建设发展,国家高新区如同“火炬”,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着标志性引领作用。

让创新之“树”枝繁叶茂

中关村,老牌的国家高新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孕育了280多家上市公司,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2015年,中关村企业专利申请量突破6万件,获专利授权34946件,同比增长52.2%。中关村技术交易额超3000亿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中关村企业正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

激发科技发展的新动力,国家高新区如同创新进步的“火炬”,引领着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

“20多年来,国家高新区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市场和政府的结合、中央与地方的结合,科技创新资源迅速聚集,科技企业快速成长,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探索了经济发展新模式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新机制。”科技部高新司司长秦勇说。

聚集大量创新要素,国家高新区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载体。2015年,国家高新区内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4521.6亿元,占全国企业的31.8%,全部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

国家高新区里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科技部统计显示,国家高新区内目前共有从业者1719万人,52.7%大专以上学历,82.2万名硕士,8.9万名博士。

秦勇说:“国家高新区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新机制,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引领辐射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提升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政府权力“减法”换取创新创业“乘法”

从“无为而治”到“顺势而为”,这是天津高新区秉承的理念,为科技小巨人企业的诞生、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

“无为而治”,为企业营造干净纯粹的创新创业环境,始终致力于打造适于创新创业要求的完全市场经济环境的“小而强”政府;“顺势而为”,为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创新浓度。集聚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为高新区创新浓度增加“质”和“量”。

秦勇说,国家高新区进一步深化“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创业企业注册手续,创新管理体制和社会治理模式,积极向产业组织者转变。

“新四条”“黄金十条”“科技新九条”……国家高新区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极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同时,集聚了一批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机构和园区运营机构,形成较完备的投融资体系,优良的“园区生态”让创新创业再无后顾之忧。

转型升级,引领未来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到2020年,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创造能力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基本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和发展范式,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四个率先”:

率先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生态。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激励和响应机制逐步健全,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和新动力基本形成。

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高度活力的新型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拥有技术主导权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率先形成经济、科技、生态有机统一、绿色、协调、共享的科技社区。园区城市功能更趋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升,建成一批产业社区、创业社区和大数据园区。

率先形成全球链接辐射广泛深入的国际化发展平台。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园区,基本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和节点。

点燃科技创新发展的“引擎”,国家高新区也必将如熊熊燃烧的火炬,引领科技创新未来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杨维汉 荣启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