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变现的新“网事”
一段时间以来,以“分答”“在行”“知乎live”为代表的知识有偿分享平台为引领,一股让知识、经验“变现”的潮流风起云涌,成为“互联网+”的最新风口。“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如今似乎有了更深刻的内涵——一份好答案、一个好想法、一则好经验……这些日积月累的习得,不仅可以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还有可能带来工作之外的真金白银,这样的“好事”正在互联网上发生着。
付费提问背后的赚钱逻辑
“面对复杂的理财知识,不知道怎么下手。”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李晓窦说,去银行找理财经理咨询,担心不牢靠,害怕被推销产品。面对如此难题,一个名为“在行”的APP软件给了她更多选择。
“在行”中有各行各业的专家和资深人士,注册在案的用户根据需求可以购买这些“大拿”的“一对一”讲授时间,几百元的费用,相当于一次私人授课。“约了几位理财规划师,很有收获,这个钱花得挺值。”除了培训,经验的传授也让许多人喜欢上了“在行”。
同样在北京,刚刚进入新三板投资咨询的于天想对行业有更深入了解,进而为自己设计适合的职业规划。为此,他在软件上约了几位从业十几年的“大咖”,每次一个多小时的单对单聊天。“太有收获了,定价几百元我觉得很合理。”
如果说“在行”是知识经验的批发商,那么软件“分答”就是零售商。在“分答”,有能力的回答者可以在1元到500元间自行设定答案价格,提问者支付后就能得到最长60秒语音的答案。有趣的是,如果其他人对某一个答案感兴趣,只需支付1元就可以“偷听”,提问者和回答者都得到0.5元的收入,也就是说,提问者也能赚钱,“偷听”的人越多,收入越多。
正由于这种有趣的设计,建设性和前瞻性的提问同样受到欢迎。“我问明星柳岩关于娱乐圈的问题,花费几十元,‘偷听’的收益很快就抵消了花费。”网友刘小华说,“睡觉起来一看,还赚了十几块,好玩。”
除了“在行”“分答”,著名知识分享网站知乎也推出“知乎live”,答题人可以创建一个在线答题的房间,用户支付由答题人设定的票价即可进入,与其他人进行交流。“这像是一场付费的公开讲座,我们可以倾听答题人的回答,与其他人的相互交流也常常会碰出思想火花。”一位网友留言说。
和微信公众号中的文章打赏,或者直接付费观看的各类节目不同,不论是“在行”“分答”还是“知乎live”,都是直接面向提问者的定制化需求。这些“爆款”产品的横空出世,让许多互联网内容提供者开始思考:也许国人并非不具备版权、付费意识,而是内容的创造是不是真正契合了需求,让他们有意愿付出金钱,购买知识和经验。
花钱买答案,你习惯吗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田丰认为,信息交换的便捷性在互联网模式下迅速提高,交换成本大大降低。通过互联网进行提问、解答的模式并不新鲜,在“分答”等产品之前,就有“百度知道”等产品通过升级、得分的方式进行问答互动。
“分答”“在行”这些软件火爆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寻找到新的盈利模式,为信息“变现”提供新渠道,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以此来满足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争论随之而来:有偿问答是不是违背了互联网的信息分享精神?认同者觉得,在高质量的答案面前,收费天经地义。否认者觉得,知识的传承需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只言片语的回答,实在够不上收费的门槛。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被免费“惯坏了”的中国网民,对这些付费问答平台也表现出极大兴趣。在“分答”的发布会上,创始人姬十三给出的数据显示,目前该软件有1000多万用户,50万个问题以及回答,近2000万元的订单金额,用户付费率达到40%以上。网民愿意为内容而付费,是这些问答软件带来的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这样的现象也让许多互联网从业者惊呼:1000个铁杆粉丝理论似乎能够大规模变为现实。该理论由畅销书《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提出,指一个优秀的内容创造者只需要有1000个铁杆付费粉丝就可以养活自己,形成内容生产的良性循环。
和微博、微信公众号动辄几十万的粉丝不同,付费问答平台上支付率高,在合理定价和内容优质受欢迎的基础上,1000个付费粉丝让博主月入过万元似乎并不难。
“针对内容直接付费,作者就需要更好地琢磨、经营自己的回答,形成良性循环。”田丰说,和费尽心思的广告植入相比,这种模式更有利于优质内容、知识的习得和养成。
“爆款”平台未来何去何从
在这些“爆款”软件中,名人、明星、知名网络大V能更有效得到关注,尤其是一众明星加入后访问量激增,付费率也水涨船高。但其中许多问题也难称为知识问答,更多是对于隐私的窥探、娱乐圈的八卦、行业的内幕,以满足提问者的好奇心。“你所遇到的娱乐圈黑幕有哪些”“这个行业最见不得人的事情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似是而非的回答,有人满意,有人不屑。
知乎网友“magasa”质疑,如果网友的新鲜感过去了,隐私问完了该怎么办?在“分答”的发布会上,姬十三表示,明星带来的流量可称为“虚荣指数”,不可能持续太久。接下来,会花大力气打造各领域专业的“答主”,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是“知乎”的宣传语,“知友”们把对一个问题的巧妙回答称为“抖机灵”。虽然它会让人眼前一亮,甚至捧腹大笑,但许多“抖机灵”的答案对于问题解决并不能起到重要作用,认真、专业的答案更受尊重和欢迎。
专业化、细分化、精准化的知识提供,应是这些付费问答平台最为重要的发展路径。“大路货”的内容往往“叫好不叫座”,付费转化率低。针对细分领域的深入分析虽然容易产生“外行看不懂”的尴尬,却会对专业受众产生极强的吸引力。
版权,也是付费问答网站发展绕不过的门槛。“有偿”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版权的让渡问题,但版权保护仍是这些问答社区大为头疼的事情。有的答案购买者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简单粗暴”地复制粘贴,换取粉丝,进而产生收益。更甚者,通过“洗稿”,模糊出处,混淆来源,进行著作权侵犯,“答主”维权的难度可想而知。针对这些问题,这些网站似乎还没有很好的管理办法。
但不管如何,付费分享信息习惯的养成,已是巨大的进步。“内容为王永远不会过时,如何让内容生产者更持续、更高效地产生价值,这是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田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