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订餐平台治理应少谈“新兴业态”

2016-08-11 16:56 羊城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网络订餐平台所引发的风波,仍在继续。北京食药监局10日表示,美团、百度外卖等网络订餐平台,对大量店铺未尽审查公示义务,已满足立案条件,现已固定证据将立案调查。上半年,北京食药监局接到几大平台投诉举报228件,其中美团网92件,百度外卖59件。为何无证餐厅、后厨卫生差等问题反复存在?百度、美团等外卖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网络订餐平台是新兴业态,在技术和管理上都存在不足,监管也不到位,将会尽快整改调整。(8月10日央视新闻)

网络订餐平台管理到底有多乱?《新京报》近日的报道,提供了一个鲜明的佐证:17饭、巩大夜宵、安小卤、有家下午茶、顶味源这些百度外卖上的店铺,餐品经营种类看似不同,实际由同一线下厨房生产。这些虚拟店或用虚假地址,或多店共用一个地址,或无门面,或证照存疑,卫生状况堪忧。在集中生产配送中,使用过期食材、剪刀拌饭等问题频出,常有煮了一天的食物捞出来扔进冰柜,第二天继续加热销售。而调查显示,所谓的网络订餐平台乱像,还不止于此。

隔段时间就要发作的网络订餐平台丑闻,既是一种食品安全问题的显现,也将导致网络订餐平台公信力的逐渐流失。因而,无论是北京食药监局在接到相关举报后,迅速固定证据,对几大网络订餐平台进行立案调查,还是外卖平台紧急下线部分无证无照餐厅,对相关违规店铺进行迅速的整改,无疑都是一种迅速且必要的行政反应。但它们仍然遮掩不住核心性的问题:到底该建立怎样的刚性机制,才能让网络订餐平台得到常态且持续的治理?

作为新兴的市场形态,网络订餐平台会经历一个由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的转变过程,但这并不等同于可将一切混乱都归咎于“新兴业态”。一个常识在于,所谓“新兴业态”,既会带来管理上的难题,同时为深入监管提供了新的契机。譬如有网友就建议,可利用大数据,通过芯片技术等新兴手段,建立食品流通追溯体系,防止问题餐馆的出现。

对网络订餐平台的丑闻不断,还是应该少谈“新兴业态”多谈监管敏感度。问题餐馆就在那里,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也就在那里,为什么媒体偶然的一次暗访就能发现,而平台方面却熟视无睹?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有一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平台管理者缺乏足够的较真精神。或者说,网络订餐平台发展与壮大的速度,远远地高于内部监管体系的同步建设。当内部监管仍存在重视程度的不够,以及结构性的制度缺陷,那么接踵出现种种无证餐厅与不卫生生产,实属正常。

不可否认,网络订餐平台的出现,是改变城市生活的重要发明,但再怎样的改变,都应在法规与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网络订餐平台已走得太快,是时候停下来等等灵魂和管理制度了。北京食药监局的“立案调查”,就是看得见的提醒。网络订餐平台的治理,需要职能部门发力,更需要平台本身迅速完善监管机制。至少,它们应和媒体一样,多一些“暗访”精神,多一些较真。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羊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