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方式:精细条带1(5米HH极化)
接收日期:2016年8月16日
比例尺1:35000 新华社发
北京首都机场、福建厦门、天津港、洪泽湖、黄海海域……昨天,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对外公布了高分三号卫星获取的首批影像图,影像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据透露,高分三号卫星12月转入应用测试,明年,我国还将发射高分五号卫星。
高分三号卫星8月10日成功发射后,经过5次变轨,于8月13日进入标准轨道,8月14日完成SAR载荷分系统开机与通道打通,卫星姿态稳定及状态建立,于8月15日首次开机成像并下传数据,目前已完成SAR载荷全部12种成像模式等测试工作。随后,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密云、喀什、三亚卫星地面站和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牡丹江卫星地面站开始陆续接收卫星数据……通过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生产出初级产品。截至目前,高分三号卫星已获取并处理数据2.15TB,生产2级标准产品426景,覆盖近地面积95万平方公里。
高分专项工程总师童旭东介绍,本次发布高分三号卫星首批影像图综合考虑了地理分布、地物的类型、目标的关注度和成像模式特点等因素,分为1米聚束、5米条带、8米全球化条带10米波成像等多种典型成像模式,影响范围包括北京的首都机场、福建厦门、湖北武汉、新疆喀什、浙江宁海县、天津港、洪泽湖、黄海海域8个卫星影像。这些影像充分展示了不同的地貌特点以及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图像信息。
谈及SAR数据和其他卫星数据的显著不同,国家高分专项地面系统总设计师徐文打了个比方,光学数据就好比挂在太空上的数码相机,经过中心投影直接成像,通过调焦变为清晰的图像,好比人的眼睛在太空中直接看地球一样;而SAR图像则并非普通影像,它主要采用脉冲的工作机制,利用“微波”来给地球照相。这相当于地面雷达接收的是一种回波信号,这些信号是一个一个噪声点,并非清晰可见的影像,需要地面处理系统将这些回波信号进行脉冲压缩等雷达处理技术,来聚焦成肉眼能看到的影像。另外,与光学遥感卫星相比,高分三号卫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惧云雾雨电和黑夜,可以全天时、全天候对地成像。
据介绍,现阶段,高分三号卫星工作状态良好。后续,卫星还将继续开展图像辐射定标、几何定标及图像质量提升等优化,数据处理能力和任务规划能力等地面系统测试工作。今年12月完成地面系统测试工作后将转入应用测试与评价工作。应用测试期间,高分三号卫星主用户国家海洋局、民政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及其他用户部门和有关区域,将利用高分三号卫星获取的数据,开展卫星图像质量和应用评价。预计于明年2月完成应用测试。
高分专项应用系统副总师蒋兴伟透露,高分三号卫星除可为我国海洋、水利、减灾、气象等工作提供快速可靠的微波遥感数据,还有很多具体的任务,例如高分三号可以对海岛礁进行精确测量,对周边环境进行详查,并获得海面的风、浪、内波等海洋数据。他指出,此次发布的黄海海域图像,就通过不同的极化方式来测量海洋的内波,内波是发生在海水内部的波动,反应到海洋表面后会形成波纹,它对水上舰船活动影响很大,甚至会直接影响到船只航行的安全。所以,对风和浪的实时观测,可以帮助科学家建立起全球海浪和海面风的预报模式。
今年我国南方暴雨造成的洪水频发,进而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给减灾工作造成一定难度。未来,在遇到类似自然灾害,高分三号就可以发挥作用了。蒋兴伟称,高分三号如果想看到洪水淹没的范围,使用5米、25米到50米的中等分辨率成像模式;若要看泥石流、洪水决堤等点线状的灾害时,则可切换为米级分辨率的成像模式,图像更为清晰可见。
“随着高分专项4颗卫星的上天,我国高分观测体系已初步建成。”会上,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透露,明年,我国还将发射高分五号卫星。据悉,高分五号卫星是中国高分专项工程的一颗高光谱遥感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
高分三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分辨率达到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是高分专项“天眼工程”中唯一一颗“雷达星”,与“高分家族”的其他几颗光学遥感卫星相比,最大特点是有全天时、全天候的成像能力,无论白天或黑夜、晴空或雷雨多云,都可以随时对地成像,将为海洋环境监测与权益维护、灾害监测与评估、水利设施监测与水资源评价管理、气象研究等业务提供全新技术手段。(记者 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