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31日专电(记者魏梦佳)今年夏天,北京雨水频频,市属11家公园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使园中雨水利用量显著提升。记者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截至8月底,今年北京市属公园的雨洪利用量已达到去年的总量,预计将突破400万立方米。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综合处副处长朱英姿介绍,近年来,北京市属11家公园通过一系列集水、节水的改造项目,并采用智能化的灌溉模式,使园内的河湖体系、园林绿地和透水铺装成为公园集水“大海绵”,即能收集自然雨水,又能涵养水源,促进了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据介绍,在集水方面,颐和园、玉渊潭公园、陶然亭公园等通过“疏、渗、透”三种方式使园中雨水能有效集中,便于利用。近3年来,11家公园共升级改造绿地近190万平方米,广泛应用集渗水、集水、净水和节水功能于一身的“生态型透水铺装”方式,比如在小游园或绿地中多采用鹅卵石、碎石铺装。
在节水方面,各公园也有“妙招”。今年,北京5大市属公园开展了6个项目的节水节能改造工程,以促进园内水资源循环利用。香山公园、北京植物园、天坛公园等都建立了不同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升级喷灌设施,更新给水管线,扩大积蓄雨水的灌溉面积,达到了节约水资源目的。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表示,目前市属公园绿化覆盖面积已达1020公顷,水域面积360多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超过了80%,基本形成了“湖面蓄水、绿地集水、路面渗水、植物节水”的生态格局,不仅能快速有效“排水”,保护游客、文物建筑安全,也能及时将水回补地下,涵养水源,并用于植物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