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综合报道 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随着秋季到来,气温逐渐下降,很多人遵从“春捂秋冻”的做法却被冻出了疾病。这不禁让人产生疑惑:“秋冻”到底应该怎么冻?
专家表示,“春捂秋冻”的说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另外,“秋冻”有讲究,身体的五个部位比较脆弱,“秋冻”时不能被“冻”到,否则将引起不良后果。
据介绍,“秋冻”是指秋天到来后,气温会稍有下降,但是不要过早穿上棉衣。这是因为过早保暖,机体对寒冷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使得人体对寒冷的调节能力下降,真正到了严寒时节容易染上疾病。但是,这并不是说秋季一味地不增加厚衣服,一般当户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0℃左右时,就应该结束“秋冻”了,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容易惹病上身。
这几类人千万不要轻易尝试秋冻。人体受寒冷刺激后,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循环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心脏搏动加快,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和促使脑血栓形成。心脑血管病人应避免秋冻及长时间逆风行走,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添加衣服,注意保暖,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感冒。
老人和孩子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应及时增减衣服。而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起居作息也要相应调整,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贪凉,最好把窗户关上,以免着凉感冒。
对于普通人而言,要适时增减衣物,不可骤增骤减,也不可增加过多,以利于身体适应气候转冷。
“秋冻”不能“冻”的五个部位。首先是头部,秋季头部不宜受凉,尤其不宜晨起洗头,否则易受风寒。其次,颈部也要注意保暖,否则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还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第三,腹部保暖至关重要,因为肚脐皮下没有脂肪,紧邻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容易被寒邪侵袭。肚脐一旦受凉,腹痛腹泻在所难免;若长期受凉,泌尿系统疾病也容易找上门来。第四,关节应格外注意,若在阴冷、潮湿的天气着裙装,腿部会因风寒的袭击而出现发凉麻木、酸痛不适等症状,久而久之会引起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第五,脚部保暖保健康,因为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秋季还要防止秋燥。秋燥表现为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饮食养生方面宜平补,适当多食甘、淡滋润之品,既可调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兼防治咽干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还可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肉、鱼、鸡肉、泥鳅等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