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用户都被Google产品的创新性所征服,而Google也一直以自己的技术优势而自豪。但是,Google的黑科技可不是随随便便就研发出来的。除了其所拥有的资金、资源等既有因素之外,Google早就将资源投入延伸到了教育领域,从人才培养抓起。
今年6月,根据《财富》最新的消息,Android联合创始人里奇·米勒将领导Google内部的一个全新教育项目。 米勒将从Google Ventures的普通合伙人变为Google项目的一名投资合伙人。虽然并未透露具体的项目内容,但仍可以看出Google对教育领域的看重。
据了解,Google开展教育合作项目的目标是建立与学术机构长远互惠的合作关系。Google期望通过努力和资源投入,帮助老师提升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以支持学生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在计算机领域培养更多创新人才,支持计算机产业的长远发展。
Google的教育合作项目范围有多广泛?从定位来看,Google将其定位在全球项目,包括科研合作项目和计算机教育合作项目,目前在北美、欧洲和亚洲都有团队在开展工作。其中科研合作项目是全球开放项目,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在职教师都可以申报。在亚洲,计算机教育合作项目占主导,尤其是在中国。
公开资料显示,Google从2006年开始支持中国教育。目前Google中国教育合作部与国内学校合作,已经形成全方位的支持格局,涵盖了本科、高职和中学,所支持的项目包括联合科研、课程建设、师资培育、大学生人才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启蒙教育、助力西部教育等。
在推动课程建设方面的工作,已经涵盖了本科、高职和中学。从数据来看,截止2016年8月累计包括:面向本科和高职的84期师资培训班、600多高校的3600余人次教师、229个课程(含教材)、教改和实践项目,面向中学的101期师资培训班、4400余人次中小学教师。
“从我们多年的实践基础上,我们感觉这样的课程建设项目(含师资培养)有利于促进产学结合,进行优势互补以进行协同育人。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产业的需求才是成功的,而企业可以把代表产业趋势的技术引入教学过程,协同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这是一个正循环的过程。”Google中国教育合作部经理朱爱民对环球科技如此解读近几年推动教育合作项目的感触。
“中国的教育环境一直持续在进步,这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国家政策、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主体,还是社会和企业的关注与参与。自然,没有一个教育环境是完美的,这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理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帮助、支持和贡献教育。” 朱爱民说道。
虽然Google将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看做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但不可否认的是,Google的这种做法不仅帮助学校的教学得到了提升,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增强了品牌认知度,并为自己的技术创新潜在的培养了更多的可用人才。
而近日,Google更是与教育部签署教育合作备忘录,基于此次签署的合作备忘录,Google将在未来五年继续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助推信息科技前沿技术的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并将从技术、项目经费和项目管理方面,支持学校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Google在科技领域玩的风生水起,而对于教育也有着不同的理念。在以技术为驱动的前提下,Google也希望能够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接触技术的机会。
朱爱民对老师和学生最需要的资源的阐述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觉得从企业角度,应给予老师和学生不同方面的支持,例如:业界前沿技术、企业文化和理念、创新实践机会。接触企业来的技术,老师和学生能紧跟产业发展趋势,以技术引领创新;文化和理念则提供学生了解企业和社会的机会,为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提供参考;创新实践机会,可以采用多样的实践项目形式,老师和学生有机会在企业协助下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而Google也在尽可能的为老师和学生提供这些资源和机会。在中国偏远的西部地区,教育仍然落后和薄弱。Google通过提供资金和资源,培养学生对计算机领域的兴趣,提升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能力储备,同时帮助教师在计算机课程建设和学术活动上有所建树。
而在不同的教育合作项目上,Google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本科教育合作项目上,Google支持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协助高校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师资培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高职教育合作项目中,从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和大学生人才培养三个角度,支持移动互联、移动应用开发等专业建设;而中学计算机教育启蒙项目,则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开发、师资培育和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角度,培养中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为计算机产业储备未来人才。
作为全球的科技巨头,Google除了盈利项目之外,也一直在做一些看起来“不务正业”的项目。比如,Google热气球计划是利用热气球为农村、偏远和不发达地区提供廉价的互联网接入服务;而Google文化学院所推出的在线博物馆,则将全球各地的文化和文物通过科技的手段搬到了互联网上,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观看和欣赏。
而Google X实验室更是推出了在现在看来十分“不靠谱”的项目,包括太空电梯、悬滑板、隐形传输等。虽然有些项目或许现在甚至是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但Google显然不以为意。科技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冗长的铺垫是一个必须的过程。而黑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良好基础,两者总归是有促进作用的,这样也就不难理解Google对于教育事业的关注了。
而朱爱民在最后也给了想要创业的同学们一些建议:
1)大部分人最终不会创业,但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没错的。如同英语能力一样,不能因为毕业了用不上而在学生阶段放弃学习英语一样。创新创业的教育可以成为每位学生的“必修课”;
2)创新驱动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适用于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应具备创新意识,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特别好,无论是国家政策导向,还是企业的参与意愿,都在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顺应这个趋势,尽早融入产业环境,进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这些都是其在近几年的教育合作项目中,根据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训练所得出的实践经验。在其看来,无论做些什么,一个学生正直的品质才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