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二号伴随卫星昨成功释放

2016-10-24 08:14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天宫二号伴随卫星昨成功释放

伴随卫星拍摄“天宫二号”模拟图 供图/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过去我们看到的天宫影像,只有一个局部,这次天宫二号搭载了一颗伴随小卫星。在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进行组合飞行时,它就被释放出来进行拍摄工作。这就好比是一个灵活的自拍杆,给观察天宫和神舟太空牵手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

记者从天宫二号空间应用系统总体部获悉,由中国科学院研制的天宫二号伴随卫星于9月15日随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入轨,经过约40天在轨贮存,于10月23日从天宫二号上成功释放。

航天员拍到伴星掠过视频

10月23日7时31分伴随卫星从天宫二号上成功释放。在释放过程中,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利用手持摄像机从舱内拍摄到了伴随卫星从天宫二号下方百米之外掠过的视频。

天宫二号伴随卫星重约47公斤,尺寸相当于一台打印机大小,具备高效轨道控制、灵活姿态指向、智能任务序列处理和天地测控通信高速数传的能力。

伴随卫星搭载了高分辨率全画幅可见光相机,堪称天宫二号和神舟飞船的“自拍神器”,将在空间绕飞试验过程中对“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进行高分辨率成像。

本月底,伴随卫星将通过多次轨道控制,再次靠近天宫二号和神舟飞船组合体,并飞越组合体上空进行成像观测。

伴随卫星搭载两台照相机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伴星型号总师兼总指挥陈宏宇说,伴随卫星上面装了两台相机,一个高分辨率全画幅可见光相机,“就像我们平时的这个数码相机一样,但是它的像素数非常高,是2500万,可能跟现在主流的商用数码相机差不多了。”

另一个是红外相机,可以观察温度有异常的升高或者降低,通过这两个相机可以对这种大型航天器做监视,“我们说像小护士一样,这对故障检测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虽然执行的是个“小护士”一样的角色,伴星事实上仍是一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卫星。它可以通过太阳光获得能量,靠复杂的机械运动调整自己的姿态和飞行轨迹,甚至还能通过增加不同的模块,完成不同的功能,这样的微小卫星,其实也正在成为中国航天技术突破的新方向。

除了“自拍”还能干什么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介绍,天宫二号伴随卫星是一颗微纳卫星,它是天宫二号试验任务的一部分。该伴随卫星采用了小型化、轻量化、功能密度的设计,使得卫星结构小、重量轻,却实现了高功能密度的设计结果。此外,它搭载多个实验载荷,并具备较强的变轨能力,具备了开展空间任务的灵活性与机动性。

伴随卫星具备全天时的空间观测能力,可监测空间碎片等对空间站造成潜在危险的空间目标,可以作为主航天器的安全辅助工具,对主航天器进行工作状态监测、安全防卫,可以为航天员出舱活动及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等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

伴随飞行任务完成后,伴随卫星将安全远离,开展对空间组合体的伴飞、飞越观测以及多平台空间协同等试验,为主航天器的技术试验提供支持,并进行多项新技术的试验,拓展空间技术应用。文/本报记者 张雅 综合新华社

相关

天宫二号将进行世界首次密钥分发试验

8月,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近日,天宫二号发射升空后,也将进行一项与量子通信相关的试验,即量子密钥分发试验。

据了解,这是世界上首次进行的天地之间的量子密钥的传输分发试验。日前,天宫二号已成功实现天地双向跟瞄,稳定性良好,跟踪精度满足要求,将为下一步密钥分发及业务数据激光通讯奠定基础。此外,天宫二号还陆续进行了加电自检、在轨初始状态设置和初步功能测试等,各有效载荷和在轨支持设备运行正常,性能稳定,状态良好。

近年来,量子通信备受关注。传统的通信加密和传输安全,都是依赖于复杂的算法,即建立在现有计算机计算能力不足的基础上。然而,全球都在加紧研发的量子计算机,将能够将以往计算上百亿年的计算量,在大约一分钟内完成。可以说,在量子计算机面前,任何基于算法的加密都是没有意义的。

量子通信技术,因光量子的物理特性,决定了这种传输方式的绝对安全,这保证了信息不可被窃听。因此,量子通信方式,从原理上确保身份认证、传输加密以及数字签名等的无条件安全,可从根本上、永久性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文/央视

内存

未来的伴随卫星可以做什么

搭载太空VR相机

未来的伴随卫星是航天员可以操纵的机器人,搭载VR相机,可以实现更加复杂的空间操作任务。

个性化太空网络

伴随卫星结构小、总量轻,任务配置比较灵活,在运行的主航天器上发射容易实现。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表示,未来的伴随卫星甚至可以个人化,将社交网络搬到太空。

空间站的小伙伴

利用伴星和主星,或者释放多颗伴星组网,可以实现多星协同工作,完成一颗卫星单独无法实施的应用任务,提高主星应用效率,扩大应用领域,促进空间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责任编辑:陶国琪(QT00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