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来,尤其是中秋节以来,台风似乎成了“常客”,频频“造访”。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动不动就是“强”或“超强”级别,时不时就登陆一下,不仅会“扎堆儿”,有时还“组团”。
今年上半年,在超强厄尔尼诺的“镇压”下,没有台风生成,而常年同期生成4个。可在厄尔尼诺隐退之后,洋面上台风开始活跃。而在入秋后,台风近乎“井喷”,大有一种“秋后算账”的感觉。
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9月1日至10月19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有11个台风生成,占今年以来台风生成个数的50%(常年9至10月生成台风8.5个,占全年的33%),较常年同期偏多2.5个。11个台风中有8个最大风速超过12级,占生成台风的73%。
今年台风“后劲儿”那么大,到底是因为啥呢?
“秋台”本疯狂
所谓的“秋台”,一般是指9月以后生成的台风。根据统计数据,秋季平均生成台风10.9个,仅次于夏季的11.2个,秋季达到超强台风级别的台风个数有时比夏季更多,9-10月超强台风的个数往往要占到当年超强台风个数近一半。
我们知道,台风发展壮大的能量之源主要是海洋中的热量。夏秋过渡季节,太阳从北向南移动,就会导致海温偏暖,海面蓄积的热量越来越多。能量供给充足,台风长得也会比较“强壮”。
进入秋季以后,副热带高压开始东退南移。随着这一影响台风路径主力的“式微”,与其他系统势力逐渐形成“势均力敌”之态,加之南海的复杂地形,所以往往导致台风“不走寻常路”,路径诡异莫测。
此外,秋季台风往往容易与北方南下冷空气相结合,形成台风倒槽,给台风北部地区带来极强的风雨影响,影响范围较大,灾害损失也更为严重。
拉尼娜来“助力”
今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距平指数达到-0.53℃,标志正式进入拉尼娜状态。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当这片东西长上万公里、南北宽上千公里的海域,海温低于常年平均值0.5℃时,即进入拉尼娜状态,持续6个月以上便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
研究表明,拉尼娜影响年秋季台风相对活跃。历史上由厄尔尼诺转为拉尼娜的年份(1973年、1983年、1988年、1995年、1998年、2007年和201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温偏高,秋季台风个数占全年比例高。
今年的台风情况也印证了这一规律。当前,由于拉尼娜持续发展,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高超过0.5℃,部分区域异常偏高1.0-1.5℃,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跃,生成台风偏多,强度偏强。
(特约中国科普博览微信公众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