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废专家创始人赖晓凌。受访者供图
与其他创业者不同的是,报废专家的创始人赖晓凌拥有8年专业投资人经历,曾成功投资孵化易到用车、车易拍、273线下汽车交易平台等公司。当他深耕汽车领域,看到汽车报废市场空间之后,决定进军报废汽车服务领域,当“破烂大王”。
□创业故事
在狂热投资市场中萌生创业念头
在望京SOHO的办公室内,41岁的赖晓凌操着福建普通话讲述了他正在做的事情。
2015年时,身为创新工场合伙人的赖晓凌已经成功投资孵化了易到用车、车易拍、美图秀秀等公司。资本市场的狂热,让他不想再继续花高价钱做其他投资。与此同时,汽车电商、4S店上网等新车后服务领域正变得非常火爆。“当时我想往新车方面尝试,做新车试驾,或往销售方面转换,以租赁切入销售的模式。但这个模式碰到一些挑战。一是资金的问题,二是团队的问题。”赖晓凌说。
所谓新车试驾是指公司提供新车给用户试驾,在此过程中可能产生购买需求,转化为新车销售。一般来说,试驾6到8个月后的样车,可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转交给滴滴、易到等专车平台承接。
赖晓凌介绍,在寻找客户的过程中,他发现,北京很多新车的销售都是通过二手车置换的形式,其中,还有很多旧车是已经报废的汽车。
调研发现汽车“死亡”生意
根据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61万辆,淘汰老旧车38.9万辆,其中报废16.3万辆,转出22.6万辆,报废率仅2.9%。参照欧美发达国家成熟汽车市场6%至8%的报废率,国内明显存在报废车回收效率低下、大量流入黑市的情况。
经过市场调研走访,赖晓凌发现,国内报废车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透明,不少车贩子从二手车市场等地收汽车零部件,再在黑市上交易。赖晓凌说,旧件拼装早已经成为一条产业,没有被正规渠道报废的旧车零件,很容易被拼接成为一辆“翻新”车。与此同时,国内500多家正规拆解厂却门可罗雀。
“拼装的汽车一旦上路,就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并给零部件母车车主带来连带责任。”赖晓凌迅速切换公司模式和方向,决定改“新车驾到”为“报废专家”,并上线自己的网站。
报废专家是切入汽车报废领域推出的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汇聚人流、车流、信息流、资金流,旨在打破传统报废行业暗箱操作的方法,让车主安全便捷地报废。车主足不出户,在家便可以完成汽车报废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互联网将报废流程可视化,使得车主能够随时随地查询旧车报废流程。抓住车源是汽车报废专家切入该领域的一点,最重要的是通过老旧车的报废,将新车购买的车主串联,发挥后端的作用。
未来专做产业链大数据服务
去年6月份后,报废专家的微信平台、400免费服务电话上线,公司客服中心单月最高收到7000多进线量。赖晓凌预计,到2020年,整个行业市场规模会在百亿以上,国内将至少产生三家上市公司。截至去年年底,全国汽车总保有量已达1.72亿辆,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未来3至5年,汽车报废的需求会尾随二手车的交易迎来一个高峰期,整个行业增长空间很大。
参照汽车大国美国,汽车报废领域很有可能诞生伟大的企业。比如目前美国专业拆解企业超过12000家,专业破碎企业超过200家,零部件再制造企业达5万多家。此外,每年国内或有数百万辆“报废车”流入黑市,“报废专家”这样的平台针对的就是庞大的“目标车辆”基数,让用户去选择正规报废,淘汰掉“黄牛”。
目前,报废专家已经联手北京市环境交易所老旧机动车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方式打造从车辆报废到补贴领取的全方位服务平台,补全汽车流通环节的最后一环。车主通过线上申请,即可享受便捷服务,以及高于市场标准的报废补偿。和“黄牛”黑箱操作不同的是,车主可以随时了解汽车报废拆解动态。
报废专家将整合国内多家汽车拆解厂、汽车生产企业、汽车维修企业等,建立统一、公开的信息共享平台,打破产业链上下游沟通壁垒,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汽车零部件供需对接,让报废汽车零部件价值最大化。报废专家还将建立覆盖全国的网点,方便车主线下办理报废咨询、面签补贴等业务。
未来,报废专家将提供汽车产业链大数据服务。例如汽车零部件供需数据可辅助汽车拆解回收企业优化销售网络、升级拆解设备与工艺;用户数据可帮助汽车生产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及产品零部件使用寿命,促进生产研发改进。平台汇聚的大量用户及企业数据也能帮助政府进一步了解汽车后市场,优化汽车产业模式政策。
□对话
投资与创业像不同的拉力赛
京华时报:投资和创业有什么不同?赖晓凌:投资与创业都像是一场拉力赛。投资就像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看到有好的车手就坐在副驾驶上,一起参加比赛。真正在转弯的时候,还是应该由车手自己去选择。但是对于投资人来说,他不需要考虑车况、刹车、转弯的具体操作。
真正创业以后,就是自己当车手。这个过程压力很大,要考虑团队的士气、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公司的模式。
在这次创业中,我得到了不少支持,让我在很多方面要轻松很多。但是这些资源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资源越容易得到,就越不容易珍惜。其实创业最重要的,还是靠整个团队如何用好已有的资源。
京华时报:如何看待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的关系?
赖晓凌:过去我在当投资人的时候还很克制,保持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尽量不去抢车手的油门和刹车。现在自己创业发现,还真的是很难,很多投资人有的时候真的是会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也同时说明,优秀的团队和创业者,会被投资人寄予很大希望。但是这种指望,在我亲身创业时候发现,其实是很难实现的。创业公司要找团队,找方向,并把很多东西加进去做细。
现在确实有一些创业者不珍惜投资人的钱。作为一个创业者,如何给投资人做一个承诺很重要。创业者应该对投资人提供的资金负责,力求花好每一分钱。
另外,创始人对自己生意形态应该真正扎进去。报废专家作为O2O线上和线下结合模式,对线下依赖很重。如何优化传统报废流程的不透明,如果你不懂得整个行业的水有多深,在创业开始就注定永远不能“与狼共舞”,更别说改变环境并优化。所以说,创业者一定要努力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如何赚钱,怎么长远地赚钱。
另外,创业者还要学会主动跟投资人沟通,不能只报喜不报忧。投资人需要和创业团队保持顺畅的沟通,并在局外提供指导。团队的组建模式、技术人员管理等方面,投资人需要了解并提供好的建议。
京华时报:创业过程中对创始人最重要的品质或能力是什么?
赖晓凌:不能要求每一个创业者都能有很多的资源积累。但是创业能够成功的人,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比较有积累。创业前,应该多想想,不能因为不想上班,一咬牙一跺脚就说“我不干了”。这个时候就去创业,基本不会成功。如果一个人连打工都打不好,那你真的不能去创业。
创业初心想好之后,做什么、怎么做也是需要不断摸索思考的。创业者应该在摸索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机会。如果找到之后,还要留给自己一些试错空间。学会聪明的快速尝试,尽快找到能够自己可以做的那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