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练第8个电商的自我修养

2016-11-07 08:21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2015年“双11”当天,阿里巴巴旗下各平台总交易额达到912.17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让“双11”超越美国的“黑色星期五”,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购物狂欢节。而今年的“双11”,仅阿里系的当日销售规模就有可能跨过1000亿大关。

不过,从“颠覆者”到“主流”,每一年,商家都要“对抗”越来越成熟的消费者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华丽的数字背后逆水行舟。

从2009年“双11”诞生至今,电商平台的“自我修养”在一年年的大练兵下迅速提升。今年“双11”,支付宝将可以支持每秒12万笔的交易速度,去年的峰值还是每秒8万笔。京东已经尝试让网上下单的消费者在10分钟内拿到新买的苹果iPhone 7 Plus手机。“双11”期间,京东的无人车配送也将上路。中国电商也许还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仓储和物流基地,苏宁易购投建的雨花二期自动化仓库是全球最大的物流中心。智慧化物流让几年前还很常见的“双11”爆仓现象大大减少。

正在发生的消费升级,让品牌商们的态度也发生了180度的改变。今年,巴宝莉、玛莎拉蒂、苹果等国际品牌都加入了天猫“双11”。“所有新品首发均早于线下10天至15天。”天猫服饰总经理刘秀云说,这在一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候,绝大部分的奢侈品牌还认为放在网上卖很“掉价”。

对于“双11”的反思从没有停止过,电子商务降低了个人消费的成本,但很少甚至没有减少消费的整体社会成本。而“双11”前,国家各大部委连番警示,揭露出隐藏在这场狂欢中的消费陷阱。

不过,也许正像苏宁云商COO侯恩龙说的,“双11本身并不是一件很大的事,它能不能长久地存活下去,只在于消费者是否对它还有期待。”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刘映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