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还爆仓?黑科技让包裹“飞起来”

2016-11-11 08:29 科技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11月11日俨然成为剁手党们的狂欢节,多少人在电脑前等待着0点的到来。每年双十一都是对物流行业的一次“大考”。去年双十一,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主要电商企业全天共产生快递物流订单4.6亿件。快递爆仓,快递员累瘫在包裹上被快递淹没的图片也见诸报端。

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将整个物流业快速逼进了黑科技的二次元空间。2016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综合服务平台公布新增专利显示,物流快递领域2015—2016年度发明专利数量超过了2006—2014年的总和。“光看物流技术、仓储规模和智能设备到底有多强,还只是冰山一角,其实背后涉及的是一整套商业逻辑。”苏宁物流集团开发中心副总经理孟雷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机器人军团”实力入驻

日前,一个来自亚马逊仓库的橘黄色小机器人刷爆了朋友圈,吃瓜群众们戏称“原来自己的包裹这么有科技感。”事实上,这个“遇到障碍或者碰到‘伙伴’能自动转身并调整方向”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在国内多家大型电商或物流平台企业“上班”。

百世集团副总裁张砚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批异常聪明的“新人”就是传说中的“智能分拣机器人”。“它们在接到订单后,通过智能系统测算、选取最优路线,把货品从货架所在仓储区搬运至员工配货区。配货员只要等货架被搬到面前,从电脑提示的货位上取下所需商品就可以配货。”过去人工作业耗时一两个小时的工作,分拣机器人15分钟就能搞定,准确率高达99.99%,并且“它们能在负重1000KG货物的情况下实现1.5m/s的速度行走。”

为了备战双十一,京东号称出动了“机器人军团”。在京东“无人仓”里,一系列智能机器人有条不紊地穿梭其间,环环相扣,相互配合着把产品备好由工作人员送上运输车或者直接上“无人机”。

“无人机将产品通过固定航线飞行配送至乡镇推广站,由乡村推广员将产品配送至客户手中,或者由无人配送车从配送站出发,通过射频技术乘坐电梯将产品配送到客户家门口,扫码开箱验货。”京东集团X事业部商务市场负责人李莉向科技日报记者描述。

30分钟包裹“飞”出门

在孟雷平看来,智能设备的加入改变了整个物流仓储生产模式的格局。“过去货仓的利用效率远远没有这么高,9米高的货仓只能用到7米,12米的也就用到9米。但现在24米高的货仓内货架几乎能到顶,并且排列非常密集,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

在苏宁云仓里,包裹平稳地跟着输送带“上天入地”。架在空中的传输带,像是云仓的血脉,承接着大量订单需求的包裹。除了智能机器之外,在“云仓”中穿梭的只有来自德国、奥地利等国家以及国内的工程师们,他们就像医生,时刻确保云仓大动脉的健康与通畅。

京东集团副总裁兼JDX事业部总裁肖军也表示,京东“无人仓”的存储效率达到了传统横梁货架存储效率的10倍以上。

“消费者下单后,订单立即转至全自动化仓库系统,30分钟包裹就可以出仓。针对门店端有库存的商品,系统还会自动搜索匹配离消费者最近的门店进行配送,最快能实现半小时的极速达。” 孟雷平说,“这是目前整个行业通行的标准。”

“超强大脑”优化资源配置

事实上,智能硬件上的“比拼”并不是核心难点。“智能物流不是说把包裹高效快捷地送到了用户手中就完事了。而是要对背后的物流数据、消费需求进行深层次挖掘,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再反过来倒推到前端采购和供应链的层面,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孟雷平认为。

在张砚冰看来,真正的智能物流包括“超强大脑和强健肢体”,人们看到的各种智能化设备只是“强健的肢体”,它们是用来完成“大脑”指令的,而隐藏在背后的“超强大脑”才是科技实力竞争的关键,它除了指对海量数据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分析处理能力外,还包括从中延伸出对企业整体发展方向的战略规划和战术调度。

这些年,为了对抗双十一带来的巨大流通压力以及不断刷新用户购物体验,各大电商和物流企业可谓是卯足了劲儿地研发技术产品和创新商业模式。但单纯就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来讲,“与国外相比,我们仍然有追赶的空间。”孟雷平说。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