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测家乡河流水质:样本显示部分黑臭水体未公开

2016-12-05 10:3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网北京12月5日讯 黑臭水体是公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环境生态问题,但全国有多少黑臭水体地方环保部门还没有晒出来?2016年夏天,75名大学生志愿者按照环保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的要求,检测了全国24个省市的83条河流(湖泊),取得700多张调查问卷,800多个检测记录,检出至少20多条地方环保部门未公布的黑臭水体。

12月3日,“我为家乡测河流”之大学生黑臭水体调查结果在京公布。大学生的检测、调查样本显示,至少有三分之二黑臭水体地方环保部门未公开,同时有些地方在治理方式上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

▲发布会现场

会议现场

▲主办方、专家和志愿者呼吁公众加入检测,继续环保的脚步

主办方、专家和志愿者呼吁公众加入检测,继续环保的脚步

“黑臭水体”不仅影响城市景观,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而且滋生细菌、蚊蝇,危害周边居民健康。发表在《环境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城市黑臭水体离岸20 m 范围内存在微生物浓度聚集现象,离岸200 m 范围内存在明显的细菌和真菌污染,而离岸100m 范围内的长居人群存在明显的微生物健康风险。

国务院对于黑臭水体治理极为重视,2015年4月2日,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黑臭水体治理提出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2015年08月28日,住建部、环保部发布《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各地上报黑臭水体。2016年2月,第一批全国地级城市及以上黑臭水体的名单公布,计1861个,该名单至今仍在不断更新中,截止到12月2日为2014个。为了督促此项工作,两部委特别开通了“城市水环境公众参与”的微信公众号和监督平台,接受群众举报。

地方环保部门上报的黑臭水体是否就是全貌呢?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显示,目前中国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有22909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流经城市的,已公布的黑臭水体尚不到10%。

▲大学生志愿者来到现场参加项目发布

大学生志愿者来到现场参加项目发布

为了了解黑臭水体的真实现状,2016年 “我为家乡测河流”环保活动聚焦全国城市的黑臭水体。活动设计上遵循《指南》的要求,同时考虑到活动的可操作性,要求志愿者检测河流(湖泊)的溶解氧、透明度两项指标,每个河段至少检测3个点,每个点至少检测3次,并要求志愿者及时记录数据,拍摄图片、视频资料。

《指南》中可还提到,居民问卷调查也是有效的评价方式,60%以上的问卷显示为“黑臭”也可以认定通过。专家甚至认为,河流周边居民的感受更应该成为评价黑臭水体的主要标准。考虑到目前地方环保部门较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本次活动特别设计了问卷,并要求每个水体完成至少10份调查问卷。

为保准项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次调查所用的便携式溶解氧仪送专业检测实验室进行比对,显示误差极小,在可接受范围;所有入选志愿者经过线上培训,并在活动过程中接受专家指导。

至10月工作完成,共有来自39所高校的75名学生志愿者检测了全国24个省市的83个水体,总计85份检测记录(约800多个记录),71份调查问卷(约710张问卷)。

▲项目负责人北京科技报记者洪广玉解读报告

项目负责人北京科技报记者洪广玉解读报告

在现场,项目负责人北京科技报记者洪广玉对检测、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度解读。

项目报告显示,根据仪器检测结果,所有记录中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的总计有30份,占比达到了35.2%,总体上也符合公众对于河流生态的印象。

而在71份问卷中,显示为 “黑臭”的有47份,占比约为66.2%;为“无黑臭”的24份,占比约为33.8%;这意味着如果以群众感受为评价标准,黑臭水体的情况将会多出一倍。

如果将这些数据和地方环保部门公开水体数据进行比对,仪器检测显示为“黑臭”的30份记录、28个水体中,已经被公示为黑臭水体的有8个,占比约为28.5%;问卷调查显示为黑臭的47处,已经被公示的有11处,约为23.4%;检测和问卷均显示为 “黑臭”23处记录中,已经被公示的有7处。也就是说,以本次调查的样本来看,无论哪种对比方式,地方环保部门所公示的黑臭水体都占比不到三分之一。

通过本次活动可以发现,目前河流周边居民的声音没有完全反映出来,而由于仪器检测存在偶然性,一些偶尔发生臭味或个别点被污染的河流很容易被环保部门忽略,从而没有被认定为黑臭水体。

令人担忧的是,河流污染还在继续,多位志愿者都观察到了非法排污口、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继续污染河流的情形。

根据两部委监督平台的标注,目前已公示为“黑臭水体”的河流治理也较为缓慢,截止第三季节有62%还处于制定方案中,未启动治理的有23%,除去治理中的,治理完成的仅有5%。

而更深层的问题是,目前一些地方部门对于河流的治理可能是“治标不治本”的。志愿者的照片屡屡显示当地有关部门对河流采取了筑堤修坝的方式,这种方式景观上好看了,却阻断了河流与自然界的交流;有的地方采用了“注水冲污”的方式,这种方式可能在短期间让局部河段的水质达标,但无助于恢复河流生态。

此外,活动中还发现了一些特例,比如某地化工园区周边的灌河水系并没有检出“黑臭水体”,但对水质送检发现,其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多项指标严重超过地表水标准,表明受到了工业污染。

会上,中国农大志愿者杨艺涵,北京林业大学志愿者魏连雪、马嘉苑分享了她们参加活动的见闻和感受,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提出了治理黑臭水体、改善河流生态的建议。

▲彭应登现场回答志愿者提问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彭应登研究员回答志愿者提问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彭应登研究员认为,大学生志愿者克服了预期中的仪器使用、河流选址等困难和挑战,顺利完成检测工作,非常不容易,而活动本身得出的数据、结论也非常有意义,可以给国家黑臭水体治理提供参考。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丁爱中表示,他被学生们的表现所深深打动,而学生们所做的实践工作具有多重价值,一方面确实反映了全国黑臭水体的一些现状,另外突出体现了“公众参与”的作用,而他们在活动中所得出的感悟也能够启迪人心。

据了解,“我为家乡测河流” 是由北京科技报社旗下“北科智库”主办,北京科普作协支持的环保实践活动,旨在通过环保公众参的方式,实地了解中国河流的环境和水质现状,通过活动成果为环境主管部门提供理性、客观的建议,并借此唤醒全民的环保意识。本次活动全程得到了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彭应登研究员的指导。

会上还评出了“我为家乡测河流”科普征文比赛的获奖志愿者及“优秀志愿者”。活动主办方表示,大学生志愿者已经走出了公众参与黑臭水体治理的重要一步,但由于条件有限,检测的样本数比起全国众多河流仍然只是极少数,今后,社会公众可把大学生“接力棒”传下去,向主办方申请仪器和问卷,继续检测调查河流工作,主办方将免费提供并进行技术指导。

 

责任编辑:闫冬(QT00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