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超能力 宝宝惊呆你

2016-12-08 10:32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听 宝宝几天大时,就能辨认出他们的母语和外语

读 宝宝四五个月大时,就可以读唇,能将无声影像中的面部表情和“咿咿”“呀呀”的声音对应上

音 宝宝是“节奏大师”,他们能够辨别自己文化中和其他文化中的节拍

你可能觉得这些家伙还很小,甚至觉得他们可爱又可怜,还没法像大人一样说话。但种种迹象都表明,你可不能小瞧这些宝宝,他们可是聪明绝顶。随着科学家们用更多方法探究这些小不点们的能力,他们发现,宝宝们拥有的能力事实上超乎大家的想象。

1 宝宝10个月 就能辨“老大”

《自然》杂志上曾经发表的研究显示,婴儿比人们想象的更有眼力见儿。

哥本哈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洛特·汤姆森表示,无论在动物中还是人类社会中,块儿头大是重要的优势,但问题是婴儿是否生来就知道在人际交往中块儿头大小意味着什么。

研究婴儿认知的人员通过一种称为“期待悖反”的方法做实验。研究人员给宝宝看按预期进行或打破常规的图片或影像。如果宝宝理解规则,将在按常规时感到无聊并转移目光。相反,奇怪的情况会吸引宝宝的注意,使他们更长时间地盯着看。

试验中,宝宝看到屏幕中的两个有眼睛和嘴的卡通积木。一开始,两块积木分别朝着相反的方向移动到屏幕的另一边。接着,两块积木试图同时移动并撞到了一起。这时,一块积木会鞠躬,并溜到一边给另一块积木让路。

当9个月至10个月的婴儿观看影像时,对于大积木给小积木让路盯着看的时间最长,这意味着他们认为大积木应该是赢家。汤姆森发现,8个月大的婴儿并不能理解这一互动,而10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理解社会主导地位。这一实验表明,婴儿在8个月至10个月大之间开发社会认知。

2 4到8个月 天生会双语

英语“婴儿”(Infant)一词源自于拉丁语,意思是“不会说话的”。然而事实上,宝宝早在出生前就开始为他们咿呀学语和说话打基础了。他们会透过羊水对模糊的声音进行回应。

《科学》杂志上刊登的研究发现,婴儿4个月大时就能通过无声的影像,分清一个人是否在讲他们的母语。研究人员让36名婴儿看三名英法双语者背诵句子的无声影片。当4个月至6个月大的宝宝经过训练,习惯了说话者用一种语言背诵句子后,在听到说话者用另一种语言背诵句子时,他们会盯着看更长时间。这表明他们能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但是,这种能力在8个月大时就消失了,除非宝宝在双语环境中长大。

“新生儿可以说是‘非常聪明’的,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学习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普渡大学心理学家乔治·霍利奇表示。根据他的部分研究,宝宝从15个月开始能理解语法,并能同时处理语法和单词。

3 出生头几天 能听出妈妈

可能你的宝宝还不会说话,但是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他们或许看得出来。《神经元》杂志曾经发表的研究显示,婴儿5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准确地从悲伤的旋律中找出欢快的曲调。7个月大时,就能辨别声音中流露出的情感状态,而且这一心理过程和成人相似。9个月大时,可以从一组更加欢快的乐曲中,识别出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中伤感的旋律。

此前有研究发现,宝宝在出生之前就对声音有偏好。相比随机的声音,仅仅出生几天的新生儿更喜欢听人声,而且可以通过声音辨别自己的妈妈和其他女性。

为了测试宝宝的思维过程什么时候开始和成人一样,研究人员把4个月至7个月大的宝宝置于昏暗的环境中,让他们听人声和非人声的音频,并用近红外光谱仪对他们的大脑进行监测。这项技术能够测量大脑不同区域的含氧量,使研究人员能够判断大脑的哪个区域在活动。结果显示,4个月至7个月之间,宝宝对于声音的处理开始向成年人靠拢。这项研究的首席研究员,来自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托拜厄斯·格罗斯曼如此解释。

4 耳朵辨节奏 身体也起舞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刊登的研究结果发现,宝宝们似乎无法抗拒音乐的魅力。有研究发现,宝宝的耳朵不仅能辨别音乐的节奏,他们的身体还可以配合音乐起舞。

研究显示,宝宝非常喜欢节奏。相比语言,音乐的韵律和节奏对于婴儿来讲更具吸引力。研究人员对5个月至2岁大的共120名宝宝做了实验,发现人类可能天生就有随着音乐舞动的能力。“研究发现,相比旋律,婴儿对于节奏有着更好的反应。”英国约克大学心理学家马塞尔·曾特纳表示,“我们还发现,孩子的舞蹈动作越能跟上音乐,他们越爱笑。”

为了验证宝宝的舞蹈天性,研究人员分别播放了古典音乐、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和一段讲话的录音。他们还请来了专业的芭蕾舞演员来分析宝宝和音乐配合的动作。研究人员发现,相比听一段讲话的录音,婴儿会随着音乐“全身投入”,舞动他们的手臂、腿、手、脚、身体和脑袋。根据实验,研究人员认为舞蹈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5 看大人动作 大脑能重播

一项研究发现,当9个月大的宝宝看到成人伸手拿东西时,他们大脑的运动区会被激活,好像他们自己也在拿东西一样。这种反应很可能归功于“镜像神经元”,当自己做动作或者看到别人做类似动作时,这种神经细胞都会被激活。20世纪末,意大利科学家在猴脑中首次发现了“镜像神经元”,不过,现在大多数关于人类“镜像神经元”的证据还是间接的。

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大脑与认知发展中心首席研究员维多利亚·亚索斯盖特和她的同事做了相关实验。首先,他们让9个月大的婴儿坐在拉着帘的木偶剧舞台前,接着抓着玩具的机械手从帘幕伸出来,让婴儿短暂地接触玩具后,研究人员便将玩具收回。接下来的试验中,帘幕拉开了,婴儿能看到舞台上有个小物体,不到一秒钟,一名实验者便伸手将物体拿走。脑电图监测结果显示,当玩具被拿走时,婴儿的大脑活动和他们去拿玩具时类似。实验证明宝宝可以预测到某个人要去取那件物品。北京晨报记者 陈小丹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陈小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