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科技> 正文

老北京元宵习俗

2017-02-08 14:46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老北京元宵习俗

老北京元宵习俗

张善培

本周六就是元宵节,在人们心目中,不到元宵节,春节就还没有过完。

同除夕一样,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元宵节又称为“灯节”、“上元节”、“元夕”等。不过,人们更喜欢把正月十五这天称为“闹元宵”,这是因为千百年来,人们习惯在这一天,全家出动一起逛花灯、猜灯谜……热闹非凡。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就用诗词生动地描写了“闹元宵”的盛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自明代以来,作为皇城的北京城,在正月十五这天更是别有风情。皇宫内,宫殿高挂“春灯”,宫内灯火通明;皇宫外,更是花灯繁盛。如今的灯市口,就是明代时元宵节这天京城百姓购物、观灯之处。清朝时,花灯最盛,灯市的范围也得以扩大,北京城内出现了多个“灯市”,而且花灯工艺复杂,精彩纷呈。在热闹的灯市中,也催生了猜灯谜、花会、“催灯梆”和“灯政司”等各种习俗,它们构成了老北京元宵节的独特风俗画卷。

明清时北京有多处灯市

汉代时已有在正月十五燃灯以敬佛的习俗;南北朝时,元宵节点灯火的风俗盛行;隋时每年元宵节都要举行盛大灯会, 隋炀帝写的“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是最早描写元宵节灯火的诗句;唐宋时期至明清民国年间,从皇宫贵族到平民百姓,元宵节的欢庆活动更为盛行。而在旧时的北京城,元宵灯会与春节时的厂甸庙会、白云观燕九节的会神仙等习俗合称为“上林盛举”。

明朝时,北京的灯节,从正月初八上灯到十七落灯,共十天。那时老北京的灯市口是购物、观灯之所。这十天,从傍晚到天明,灯市口里灯火齐明,各种纱灯、纸灯、玻璃灯、明角灯、通草灯、走马灯等高挂于街市,争奇斗艳,在放灯的同时,还有杂耍百戏“走街”的欢庆活动。

到了清代,自正月十三至十七为灯节,十三叫上灯,十四叫试灯,十五叫上元灯,十六叫残灯,十七叫落灯。每逢灯节,内廷便置酒兴会,赐宴外藩,皇家在乾清宫等宫殿高挂“春灯”,使宫内灯火通明,如同白昼,但那时为防火灾,在宫内不许放焰火。放焰火等贺节活动多在圆明园和三海内举行。元宵灯节的习俗,在乾隆时期趋于鼎盛,乾隆皇帝每年正月十三起都陪皇太后到圆明园里的“山高水长”楼看歌舞杂技、观灯、放焰火, 然后传谕放“花盒子”。

在清代《养吉斋丛录》一书中曾描述了元宵时节两个神奇的“花盒子”:一只为“九石之灯”,花盒内“藏小灯万,一声迸散,万灯齐明”;另一只为“八小儿灯”,花盒点燃后,“有四小儿从火中相搏堕地,炮声连发,另有四儿花裲裆(li ng d ng,一种古代服饰),杖鼓拍板,作秧歌小队,穿星戴焰,破箱而出”, 花盒灯彩变幻巧妙之极,即便是现代人,都想不出是如何设计制作出来的。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也常在皇家园林颐和园等地举行载歌载舞的闹元宵活动。据清史载,每年参加舞灯的艺人多达三千人,每人手持一竿,竿上再横一竿,两头各悬挂彩灯一个,他们载歌载舞,口唱着《太平歌》,持灯盘舞动如龙之婉转,虽有月光,只见灯亮不见人影,还排列出“太平万岁”字样,充分表现出高超技艺,引得当时的外国人都极为惊讶。

在民间,因灯市离皇宫太近,自康熙年间起为防火,朝廷下令将灯市口的灯市北移至东四大街,同时在前门外、天桥灵佑宫、琉璃厂、地安门大街等处也设有“灯市”。各种花灯种类繁多,热闹非凡,尤其正阳门东月墙、打磨厂、西河沿、廊坊头二三条以及大栅栏花灯最繁盛。民国时期在城南游艺园也举办过元宵花灯大会,有的花盒子高达十三层,点燃后有演戏的场景,也有烟花火炮,观者如潮、盛况空前。那时,在厂甸庙会及一些商店门前,在放完花炮后,也常放一两个花盒子,灯彩纷飞、层层变幻的盒子灯,引得老百姓久久不愿离去。

“画屏深护绿玻璃,小谜灯前密字题。”正月十五在前门大街及大栅栏街的花灯与灯画是最轰动四九城的民俗活动, 瑞蚨祥绸缎店的“唐僧取经”花灯、 谦祥益绸布店的“七侠五义”花灯等都非常吸引人。那时的棋盘街内六部衙门和工部的门前也张灯结彩,吸引大量游人前往观看,老北京称之为“六部灯”,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太平鼓,响咚咚,一生爱看六部灯;灯屏儿,书成套,一典一故我知道。”

责任编辑:龙娱平(QL0004)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