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佬盲目从影 钱多不够赔

2017-02-23 09:53 金融投资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阿里影业前年才扭亏,去年又现重度亏损

互联网大佬盲目从影 钱多不够赔

互联网大佬盲目从影 钱多不够赔

阿里影业前年才扭亏,去年又现重度亏损

2015年才扭亏的阿里影业,近日发布公告称,2016年亏损可能高达9.5亿-10亿。关于互联网大咖从影出路的话题由此又甚嚣尘上。《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阿里、腾讯、乐视等互联网公司进军电影行业,标榜互联网+,重塑中国电影品质,一度被广大影迷寄予厚望。然而,尽管各大佬纷纷烧钱抢市场,但电影制作内容荒、口碑票房却双双扑街,引发市场对互联网大佬从影的担忧。

现状

哄抢市场引发巨亏

中国电影热钱滚滚,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入侵分一杯羹。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肆烧钱抢市场的互联网大佬们并未如愿。

阿里影业即是其中的典型。2月17日晚间,阿里影业发布公告,预计其2016年度净亏损9.5-10亿元,主要原因为是阿里影业线上售票平台淘票票为获得更多市场份额而投入的市场推广支出。《金融投资报》记者发现,烧钱抢占在线票务入口的不止阿里影业的淘票票,在过去的两年,互联网公司进入电影业都是以在线售票作为突破口,百度糯米、猫眼、娱票儿以及猫眼的淘票票等,都是烧钱进行补贴以占领更多的市场。混战下来,资金不支,纷纷减少投入。尽管目前市场从四强争霸逐步向猫眼和淘票票两强僵持格局,但再继续烧钱大战只会带来更多的亏损。

除了阿里影业,腾讯影业也好不到哪里。其首部主投的影片《少年》累计票房不足1600万,更是口碑票房双失利的典范。此外,曾号称“重点是制作,不是投资”的小米影业已经在2016年底解散了宣发部门并回应:“小米影业核心职能是助力小米品牌,主要做投资和植入的工作,不涉及制作。”

无独有偶,早早进军电影业的乐视影业虽然曾经有过票房带来的高盈利,但其主推的电影口碑一直不太好,且2016年电影盈利能力已经堪忧。2013年,乐视影业主推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虽然口碑不佳,但凭借粉丝的追捧,曾一度给公司带来可观的票房和收益。然而,2016年其主推的《爵迹》、《长城》口碑继续不济,尽管两部电影分别获得3.8亿、11亿的票房,但是相对2亿和约10亿的成本,以及电影票房达到成本三倍才能回本来说,两部电影均是亏损状态。

唯一扭亏为盈的仅有百度糯米影业。日前其高调宣布,百度糯米电影业务已经率先扭亏为盈。

出路

应以内容制作为本

近年来,互联网+电影像是找不到方向,明知前方是光明,却不知如何到达,这也就引发业内人士对互联网大佬从影之路的探讨。“影视行业风险很高,盲目跨界有多少钱都不够赔。因为电影跟背景、金钱甚至是大数据都没有什么关系;跟以往的智慧、判断力、以往的经验和心态有关。”早在互联网电影如火如荼的2015年,光线传媒(300251,股吧)董事长王长田就已经表述过如是观点。如今看来,可谓一语成谶。互联网大佬可以垄断线上发行渠道,但在内容制作环节,他们真的也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所推的电影口碑几无。

电影产业与市场研究专家、电影发行人刘嘉也表示,尽管互联网平台优势明显,但依旧不能改变电影产业的规律——创意和内容为王,不能改变电影行业的产业核心价值观。

易观互联网娱乐高级分析师黄国锋建议,互联网影业公司在打磨自己影视团队的过程中不能走得太急太快,要坚持以内容制作为根本,可以向传统影业公司吸收知识,引进一批专业的传统影业人才。

互联网电影很美好,但摆在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内容荒,以及以IP战略为主导带入的电影快餐化。业内人士纷纷呼吁,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电影仍需坚持“内容为王”。《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美国的互联网影业公司亚马逊影业,在刚推出原创电影一年多之后,就以《海边的曼切斯特》成为第一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互联网公司。该公司表示,未来将减少在电影节上的购买量,更多发行自己开发和制作的影片。在他们看来,他们投资电影的目的不在于票房,而是让知名导演和演员们看到自己在内容方面的决心和实力。内容为王,这或也是中国互联网大佬从影的出路之一。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苏启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