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别沦为共享伪命题

2017-03-02 08:43 北京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大风天吹倒了路边停放的单车,却吹不倒共享单车的疯狂。3月1日一天3家公司获得融资,其中,以ofo的4.5亿美元D轮融资最为扎眼。

并非所有的共享单车公司都像摩拜这么幸运。5天前,卡拉单车发布声明称,由于单车丢失率高,投资方已于2月14日撤资退出,4333辆单车无款提货,公司资金紧张,至今未能恢复运营。

从2016年下半年火起来的共享单车,蜜月期太短,生死战却来得太快。资本躁动终有平静的一刻,可留给共享单车的时间却不会太多。

最热的风口,生死是个冰冷的考问。疯狂融资背后,失败者同样引人关注。一个叫甲乙木的公司,以每小时5毛钱的价格在北京出租自行车,但因为亏损严重卖给了另一家公司。借奥运会绿色出行诞生的贝克蓝图公司,虽然撑的时间长但最终还是因为亏损死掉。

市场很大,可蛋糕不好啃。共享单车发展至今主流有两大派别:以摩拜为代表,自己研发车自己生产;以ofo为代表,自己开发同时也盘活社会上的存量单车。

后者更靠近共享经济的概念,但无论哪一种都有一个痛处,想赚钱太难。行业内价格战惨烈,对于共享单车来说,如果不能拿到融资,基本很快就会被市场清洗出局。盈利模式不清、管理成本难控、社会运营漏洞百出,想玩共享经济的单车还有很多问题没搞明白就摇摆上路了。

乐观者相信共享单车会再造下一个滴滴。可比起网约车,共享单车的用户群体对车辆的使用度更高,也势必带来更高的损耗度。这就意味着共享单车后期维护、优化、运营等日常成本升高,购置车辆看似低成本,却不能忽视管理的高成本。而滴滴说到底只是车辆共享平台,滴滴本身不占有任何一辆车。而且汽车比自行车昂贵的多,所以监督机制要更加完善。

一场骑在单车上的社会实验必须做好失败的准备。被用户偷回家、被保安丢在沟里、有的则被捡垃圾的人卖到废品站,关于共享单车的被虐新闻时不时就有更新。

不过,把一种新经济现象的早期问题推给人性或者国民性,还是有些偷懒。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单车悲剧是著名的“公地悲剧”理论。竭泽而渔,公地悲剧是人性的演化,核心是缺乏公共监管,最后造成资源枯竭,每个人都没有得到好处。

即便共享单车的产权很清晰,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使用并不仅仅是车辆的孤立使用,同时包括了道路资源,更重要的是,数百万辆单车虽然有产权,但它不像汽车那样,人们非法攫取它和破坏它的边际成本极低,社会监管漏洞极大,产权处于弱保护状态。

在物联网尚无法互联互通、社会经济水平远未达到塑造人口高素养准线、诚信评价机制缺失的大背景下,共享单车乱象就提出了社会管理的新命题。再炫酷的想法,再靠近共享经济的概念,没有夯实的盈利模式基础和可靠的社会监管保障,单车“共享”恐怕只是一个理想丰满的伪命题。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