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假货宣战不能靠电商单打独斗

2017-03-14 10:18 中国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通过新浪微博向代表、委员们发出公开信,建议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网络售假。作为电商行业代表性人物,马云自揭行业伤疤,一时间使网络售假现象成为两会上的热议话题。

在网购成为人们重要消费方式的当下,网上假货泛滥不仅侵犯了正规厂家的合法权益,而且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让电商平台成为众矢之的。不少人直接把网上假货泛滥的责任全推给了电商平台,认为是电商平台打假不力的结果。这种观点显然有些偏颇,诚然电商平台担有一定的责任,但他们承担不起也不该承担全部责任。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假货并不只是网上有,线下假货现象也一直存在,大城市、小县城大街小巷里的地摊货中很多都是假货,曾经的“神曲”《某某皮革厂倒闭了》已经成为流行全国的假货“代言”。网上假货走的终究只是销售渠道,假货的根源还是在生产渠道,只要生产假货的厂家没有被查处,那么假货不是在网上销售,就是在线下销售。只看到网上假货多多,不说线下假货泛滥,以及看不到假货生产,这对电商行业来说显然不公平。

实际上,电商平台在打击假货上也投入了巨大成本,采取了诸多措施,并不是放纵假货在网上泛滥。因为对于电商平台而言,假货就像是他们身上的“癌细胞”,直接危害着电商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像阿里巴巴集团从2016年起每年投入10亿元,成立了运用先进大数据防控模型的2000人专业打假队伍。但由于现有法律法规滞后等原因,而且电商平台作为一家企业,没有执法权,所能做的只是将假货下架、关闭售假网店以及将制假售假线索提供给职能部门。这导致很多制假、售假者并没能被绳之以法。据媒体报道,2016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就排查出4495个销售额远大于起刑点的制售假线索,但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了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不足1%。

不管是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还是保护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电商平台的社会声誉和正规厂家的权益,毋庸置疑,都必须得向假货宣战。正如马云所言,要像治理酒驾那样,以零容忍的态度,依靠立法、政府和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打击假货,而不能仅仅靠电商平台单打独斗。

那么,如何向假货宣战呢?笔者认为,首先,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制假售假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制假售假违法犯罪行为成本,终结网店的“野蛮生长”。只要制假售假金额达到5万元的标准,就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不能只是处罚了之,并将其纳入征信体系之中。其次,强化对假货的属地监管。不管网店有没有实体店,只要店主在哪儿、假货在哪儿,监管就应到哪儿,让假货无处生存。再者,不分网上假货和线下假货只要是假货,都要打击,全社会必须形成这一基本认识,拒绝知假买假,积极举报制假售假。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