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邀请专家发表“3·15晚会”曝光典型案件点评意见

2017-03-20 13:0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网北京3月20日讯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消息,3·15之际,中国消费者协会邀请部分中消协专家委员会专家、中消协律师团律师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法治建设现状,对3·15晚会曝光典型案件发表点评意见,为消费维权提供智力支持和参考意见。

让诚信注入法治的力量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消协专家委员会专家  王卫国)

在第35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主题为“用责任汇聚诚信的力量”的“3•15晚会”。算起来,在迄今为止的27届“315晚会”中,这是第三次以“诚信”为主题的晚会,却是第一次把“诚信”与“力量”联系起来的晚会。

是的,诚信不能仅仅是道德呼唤和大众期盼。诚信应该有力量。这种力量既来自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也来自国家机关的治理责任。从本届晚会曝光的案件看,侵害消费者的行为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不法商人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不断“升级”欺诈手段,而其危害所及已经从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扩展到国民健康甚至下一代成长。这已经超出了交易公平的范畴,而将人们的关切拉升到了公共安全的层面。

315当天习近平主席签署公布的《民法总则》再一次重申了诚信原则。诚信是社会正义的基石。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也要讲“除暴安良”——除欺诈之暴,安诚信之良。要让诚实经营者安心,让广大老百姓安生,就必须以雷霆之力给予唯利是图危害社会的奸诈之徒以无情的打击。这雷霆之力既来自政府的行动,也来自民间的动员,包括推进中的消费者公益诉讼。

希望有一天,央视“315晚会”不再是消费者的“诉苦大会”,而是检阅“除暴安良”法治成果的庆功大会。

新时期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面临的新要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中消协专家委员会专家任兴洲)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3.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6%,比上年提升了4.7个百分点。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和主要引擎。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进入消费结构显著升级的新阶段。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一方面,大量侵权事件屡禁不止,将严重影响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导致消费者不敢消费,消费必然下降,不仅影响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还会使经济增长动力减失,使增长引擎“熄火”;另一方面,假冒伪劣产品堂而皇之地充斥市场,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优质产品价值得不到彰显,提质增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难以推进。更为重要的是,大量市场失信行为败坏了社会道德和风气,动摇了诚实守信的市场经济根基。因此,必须毫不动摇、持之以恒地打击各种侵权行为,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必须坚定地为“优质产品点赞,把不良奸商拉黑”。

从今年3.15晚会集中曝光的侵犯消费者权益案件来看,市场上各类侵权行为的本质未变,但形式和手段却不断花样翻新,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利用网络和现代信息手段侵权的案件明显上升。例如,3.15晚会上曝光的“互动百科”在网络上利用收费搞虚假词条蒙骗消费者;有人运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漏洞搞网络欺诈等行为;二是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针对特定人群的侵权行为日益突出。例如,专门针对老龄人群推销“保健品”的欺诈行为;晚会上曝光的违法体检和销售角膜塑形镜行为。这些行为专门“坑叟欺童”,使我国自古以来“童叟无欺”的美德遭到践踏,侵权欺诈已无底线。三是随着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一些不法奸商利用跨境电商进口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进口我国明令禁止进口的日本核泄漏地区生产的食品。四是食品安全领域的侵权行为仍然比较严重,例如3.15晚会上曝光的饲料违法添加的事件就是实例。另外,人们一般认为违法违规侵权主体多为小企业或三无企业,而大公司、名牌企业应该爱惜自己的羽毛。但从曝光“耐克”的案例来看,名牌企业也并非天然具有免疫力,如果他们心中只有利润,没有消费者,也会发生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面对市场上这些侵权的新手段、新形式,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新闻报道来看,今年3.15晚会上被曝光的违法违规企业迅速被调查、产品被查封,甚至被立案。这种集中查处打击行动是必要的,但是,消费者保护工作的重点应更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设。一是加强立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则,使市场主体依法经营,对不法分子依法监管、查处,甚至入刑。二是提高市场侵权、失信和违法违规者的成本,加大打击惩处力度,让他们受到切肤之痛,在市场上无法立足。三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行业和社会的“黑名单”制度。完善监管部门的诚信档案机制,将监管资源重点投放到最需监管的领域和市场主体身上,提高监管效率。四是建立起消保工作的生态链,形成多方合作、社会联防、协同共治的机制。

不要打着“科学”的旗号欺骗消费者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专家  赵萍)

今年被央视315晚会拉黑的第一家企业,就是刚刚在新三板上市的 “互动百科网”。这家号称自己是知识共享平台的网站,只要花4800元钱就可以开通 “百科词条认领”的服务,把任意杜撰的虚假信息当做百科知识发布。不仅让消费者真假难辨,更给一些不法分子创造了可乘之机。

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走进了千家万户,在给消费者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让企业发现了可以投机取巧的所谓商业模式。以竞价排名为代表的广告披着技术外衣“闪亮登场”。这些所谓的高科技互联网公司,提供给消费者的不是真实的数据信息,而是“假冒伪劣”的数据产品。这些企业突破了道德底线,打着“科学”的幌子,赤裸裸地欺骗消费者。用金钱改变了真实数据,使消费者被迫接受广告,并当做科学知识,信以为真。其危害的不仅仅使一两个消费者,而是其号称的数亿用户。

面对新技术带的新问题,消费者要擦亮眼睛,不迷信所谓的科学,在选择互联网服务时,也要货比三家。以“百科”产品为例,现在互联网上叫做“百科”的很多,同一个词条可以多看看几个“百科”。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横向比较,就会让李鬼现身。对于互联网企业蓄意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消协组织要与时俱进,了解消费维权的新领域、新问题,剥去制售虚假信息的企业的“科学”外衣,针对受侵害的消费者人数众多的案件,要及时启动公益诉讼,为全体消费者代言。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执法之剑要高高举起,对于以广告甚至虚假广告替代真实数据信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在执法方面,更要线上线下一视同仁,决不能因为一些企业打着“科学”的旗号,而轻松放过。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