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咖”的成长关键词

2017-12-12 08:11 中国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近日举办的2017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让参观者过了把“科技瘾”,有趣又有料,而在每一项成功的科技成果背后往往都站着一位或多位“科技咖”,撑起了我国科技创新的一片天。

混迹于人群间,这些“科技咖”看来与普通人无异,但“内力”深厚,深藏功与名,比如这位——朱洪斌,51岁,在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从事电力油气化验工作,通过检测变压器油以判断变压器的运行状况,类似医院里的“验血师”。

在庞大的电力系统中,电力油气化验是个不起眼的附属小专业,29年前初来工作岗位的朱洪斌也一样不起眼。但如今通过自考计算机大专毕业的朱洪斌已成为电力油气化验领域的一把“好手”,主持研发的科技项目已获31项国家专利,其创新成果“变压器潜伏性缺陷的油中气体检测技术及应用”还于今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怎么从“小白”一枚逆袭为“技术咖”?

朱洪斌说,要“创新”,“你们是科班的,我是非科班的,但我要干得比你们好,就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在问题中找到进步的空间,然后去想怎么更好地解决问题……创新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产生的。”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高级工程师周军华亦是如此,他认为想在技术上有所成长和突破需以问题为导向,从问题中找到需求,从需求中找自己的定位,“看社会需要什么,你能做什么”。于是他选择了导航制导与控制,致力用信息化方法改进航天装备的研发手段,以缩短研发周期,提升装备质量。

通常来说,循着别人的足迹走容易,走在最前面的人更不易。周军华进入二部后,从事多学科虚拟样机协同设计与仿真技术的研究。当时,国内对于复杂系统跨学科、分布异构模型的联合仿真问题,没有成熟的方法和经验可参考,只能自己去摸索。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保仿真和武器装备跨系统联合仿真中的一部分任务落在周军华所在的实验室,时间紧,任务重。那时,周军华团队里十几个年轻人便在实验室加班加点,他记得那期间曾连续二三十天在实验室“打地铺”,地上凉气重,加之休息不足,项目完成后周军华右眼视力骤降。

就这样,经过点滴创新的累积,周军华带领的团队完全掌握了复杂产品协同设计与仿真的方法和技术,获得“航天科工杯”第三届中央企业青年创新奖金奖。周军华觉得,“航天领域科技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是个很苦的领域,选准了方向后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必须‘屁股坐得住’,能坚持下去”。

“科技人员有一点很相似,就是要脚踏实地,要做出一些真正核心的成绩就要静下心来,现在很多互联网技术方面的‘创新’虚得很,都是在玩概念。”微景天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商务经理乐雄杰说。

为了在全景技术方面真正有所突破以便服务更多的人,乐雄杰和十几位小伙伴放弃了某BAT公司的高薪工作和高额股权出来创业,自主研发基于全景和三维核心技术的综合解决方案开放平台,即“微景平台”,涵盖基础数据采集、全景照片拼接、渲染、优化、内容编辑及审核发布等,拿下了多项专利。

谈起这些成就,乐雄杰认为关键在于人才和团队,“有位院士来参观,看到我们公司有个小伙子在做三维算法,很感概,他说这10年间他的学生中没人愿意做这个。因为这是个很枯燥的算法,没人耐得住性子。”

如今,“强国一代”正在拿着接力棒奔跑在科技创新的路上,不过在乐雄杰看来,“在科技创新这方面现在的年轻人缺少了些耐性。”

西北工业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研三学生庞维健指出:“60后、70后看不惯80后,80后会鄙视90后,90后则觉得不懂00后……每代人都有自身的特点,90后与前辈们不一样,兴趣、涉猎或许会更广泛些,但不代表不靠谱,现在很多技术研究团队中的主力军都是90后。”

庞维健所在的西北工业大学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团队就是这样。团队成员主要由90后学生与青年教师组成,但就是这个年轻的团队目前已成功完成一系列微小卫星关键组件的开发与试验工作,将精密技术融入到大小不足立方的微型卫星中,并初步实现了卫星量产。去年6月25日,团队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搭上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开展了世界首次用于导航的大气层外光学偏振模式探测。

对于以后,庞维健计划继续卫星领域的科研,“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