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投资人的自我修养

2017-12-26 09:35 中国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这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职业,无数各种背景的年轻人在为它不断增添力量。

作为一个最常和“权力”“风口”“操控”挂钩的群体,投资人有时比创业者更引人关注,他们被认为可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是企业又爱又恨的对象。

投资人是否真的喜欢追赶风口?亦或风口是投资人创造出来的?在年轻人前仆后继进入这行时,什么样的人才具有未来“大佬”潜质?投资,玩的是不是心跳?

“风口既不是投资人创造的,也不该被追赶”

共享单车、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每诞生一个“风口”,资本就似乎在一夜之间全部涌向这个方向。

“投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当大家真正都看懂了的时候,这东西已经不赚钱了,这个时候价格肯定是高于价值的。” 星瀚资本创始人杨歌说,真正能看到市场下一步的人是非常少的,大部分人还都是在追其他人的观点。一直都是少数核心投资人带动另一些人。而这部分人的数量,是决定商业价值和市场认可度天平的砝码。“如果十万个人都在说某一个东西好,那它其实已经过季了,头部价值已经挖掘完了。如果是十个人说这个东西好,其实这件事情就还没被市场知晓。”

杨歌以智能驾驶为例。智能驾驶分成L0~L5六个阶段,技术应用到市场上的全自动驾驶是L5阶段。杨歌认为,从市场环境、交通环境等维度分析,智能驾驶距离L5阶段还有很远的距离,但中间的环节都有自己的价值。而到了L3、L4阶段,就可能被市场广泛期待和认可,也可以被称为所谓“风口”,这时的价格可能非常昂贵。

“如果所有的人都在做P2P或者视频直播,这个时候资本溢价,(价格)肯定是高位的。它其实是一个逆市场而行、逆舆论而动的事情。”杨歌说,专业的投资人不会去跟、也不会去炒所谓风口。“现在(投资人)其实还是回归价值本质,每个人都在看不同的价值赛道。”他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

黑蝶资本创始人孟凡在品途商业评论举办的年度盛典上表示,归根到底,资本投的是未来,因此,他们一直强调“不追风,不造风,也不跟风。我们等风来”。

事实上,在一些投资人看来,投资不仅和追赶风口无关,它甚至是逆市场而行的孤独举动。

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投资副总裁汪天凡进入行业六年多。他此前公开发表文章表示,投资人是顶着巨大的压力一路陪着创业者走过来的,尤其是当有机会投一些伟大的公司时,过程中少不了各种的质疑、嘲笑,还有可能被骂,甚至也会有自我怀疑的情况出现。这个煎熬的感觉会在几年、十几年的过程中一直存在。汪天凡说,“我觉得投资人这个群体就是一个寂寞的联合体。”

一些投资人喜欢使用“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一类的表述来形容趋势。在他们的描述中,这些变化来临的时候,意味着市场提供了新的机会。星河互联CEO傅淼和杨歌都明确表示,风口绝不是靠市场自己吹过来的。

傅淼将风口的到来归功于创业者的智慧。“即使投资人在大趋势上形成共识,但非常具体的商业模式往往不是投资人想出来的,更多的是创业者的群体智慧。”当创业者在行业内的时间足够长,研究出破解交易成本过高或交易摩擦力过大的技术时,那就应该是权力反转的时刻了。

投资的魔力在于不断学习

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创业金融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创业邦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CVC行业发展报告》会后,一位正在国外某知名投行就职、想加入星河互联的年轻女士在楼梯口堵住傅淼,和他就岗位要求聊了大约十分钟。

这样有意愿加入本土投资行业的年轻人近年不少见。

魔力,是多位投资人谈到这个产业时的共同表述。在2015年一份由创业邦发起的对56位40岁以下投资人的调查中,有83.33%的人坚持做投资的原因是“投资这件事在我看来依旧好玩”,排名第二的原因“相比于其他工作,我认为做创业投资是我擅长的”仅占47.43%。调查还显示,有66.67%的受访投资人表示,如果不做投资,会去创业。

谁能成为优秀的投资人?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杨歌,习惯从机理角度判断:谁能研究明白它的价值本质,而不是通过看谁投了这个项目来判断。“能够看得懂市场的人要有长时间的沉淀,基本上是3年以上,资深投资人甚至要十年以上才可以。”

什么时候才是年轻投资人“出师”之时?傅淼说,作为投资人要经过一两个完整周期,才会对企业的生命周期有基本理解,形成快速判断的能力,并不断随着行业变化,校准思维框架。

“我也是在不断学习,投资的魔力就在这里。你每天要面对一些你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你要去不断学习。”傅淼说,天赋在这个工作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投资机构和资深投资人能做的,就是把这项工作尽量标准化。星河互联内部,项目收集报告包括340个维度并还在不断增加,一个年轻投资人,把这些问题都问过之后,就知道如何按照框架思考。

尽管听起来不靠谱的项目那么多,投资人也不会轻易否定一个。

杨歌说,星瀚资本评判创业者有70多个因子,有细致的业务、财务、法务等尽职调查,他习惯在粗筛时凭直觉,专项判断时交给证据。傅淼说,在投资时,肯定一个人可以很容易,但否定一个人却很难,这也是投资人的“心魔”——投资人怕“踏空”,即自己看过、排除过的项目最后大获成功。但这样的经历,每个资深投资人都难以避免。

“看到别人成了,心痛两天就好了,不要纠结这个事儿,也不要轻易改变你的思维模式。你只要吃到你自己该吃的那部分(即可),你没办法吃到这个行业里面的所有。”傅淼说。

杨歌指出,投资人除了要会看人,还要拥有运营管理能力,能够直接提出方案、配置资源,甚至参与到公司管理。另外,投资人还要具有广泛的资源能力,帮助它的企业在各种维度上获取资源。

投资人的成功是否是在失败中磨炼出来的?杨歌认为,也不一定。他认识的某头部电商企业投资总监,并没有经历过太多投资失败,但长期研究美国大公司的近代发展史,以史为鉴,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投资成功永远是个小概率事件

不同投资人有着自己的不同癖好。有的不投家庭不和睦的,有的不投大学生创业者。

对投资人来说,凭借直觉识人固然有“大佬范儿”,却很难真正这么做。傅淼说,如果总结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共同点,因为人和人之间的性格、能力、风格差异实在是太大了。一个成熟的投资人善于在数据之间发现不同之处。

但达晨创投董事总经理高洪庆却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内部的大数据分析显示,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企业各有不同。“我们不能说看他能不能成大事,但基本上能看出他会不会失败。”

杨歌曾经公开表示不看好纯技术投资。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有上述判断的原因是技术投资经常在尚未成熟的时候就被过早预估。“领先一步叫先驱,领先两步叫先烈。技术投资经常容易变成先烈。”

“识人”是杨歌心中投资人应具备的第一素质。这是一门艺术,不同投资人有着自己不同的习惯。而随着资本环境逐渐恢复冷静,创业者也逐渐变得更加脚踏实地。

2015年,杨歌的办公室坐落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当年,融资是毫无疑问的热议话题,融资容易到据说喝杯咖啡就是几个亿的热钱。也有不少人假创业、真骗钱,拿了融资就挪为他用。

杨歌接待过不少张口就两个亿估值、融资2000万的人。这种人也被杨歌细分成两类:一是好高骛远型,BP(商业计划书)往往发源于行业规模和潜力,落脚于几千个活跃用户。“比如视频直播是个万亿市场,(创业者)搭了一个平台已经有几千个活跃用户了。里面很多数据都是假的。”另一种是说大话型。他们往往声称:我们今天可能没有用户,但我下个月产品就出来,下下个月就有十万用户,年底就有一百万用户,明年就B轮,明年年底准备上市。结果一问,他们此前没有任何创业经历。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傅淼表示,遇到创业者在业绩、用户数、活跃度等方面说谎,不会对这个人心有芥蒂,因为投资人还是要依靠尽职调查去判断项目。但如果企业的报表数据造假,就一定会进行调查,因为造假绝不会是偶然的,要从银行流水、回执单等各种细节中发现蛛丝马迹。

如果这些蛛丝马迹发现不了,企业存在很大的问题投资人却没看透,其结果必然是投资人没有尽到职责,上当被骗。

但有一种失败无法避免。“即使你做再多的调查,即使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你的投资还是有失败的概率。”傅淼说,投资行业博的就是一个收益,如果不愿承担这种风险,也就不会获得这种收益。

在傅淼看来,早期投资就是小概率事件。如果事情发生几率太大,那么即使成功,收益也非常小。“这不该是风投干的事儿,而是银行贷款干的事儿。”如果一个投资人和一位学者一起讨论100个项目,其中90次都是学者判断正确了,投资人只对了10%,但如果学者不下注,那么就毫无意义。因此,傅淼从不去批评所谓错误的风口,因为当投资组合里有更安全的东西压底的时候,投资人可能愿意去赌一个更大的东西。

“这个行业里面,打脸几率很大,有不少最初不被大多数人看好的东西而最后做成了。”傅淼笑着说。

傅淼说,本质上,人是阶层动物。“为什么有的人心甘情愿跟老大?因为你感觉这个人就是比你聪明比你能。”傅淼最喜欢的创业者,是迅速让他感受到很聪明,甚至比投资人还要聪明,让投资人也“hold不住”的。

在清华大学的发布会上,傅淼给出了资深投资人的职业宝典:

“如果有三个创业者(选一个投),就投穿牛仔裤的。”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李晨赫 赵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