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中国》:科创打造老北京胡同的现代化生活

2017-12-27 10:02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网北京12月27日讯 在我们的记忆中,胡同是一个特别温馨的栖息地,一个胡同里几十个院子,一个院里几户人家。一个院里的人都从一个门儿里进进出出,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过日子。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人类居住的习惯也开始变化,慢慢大家伙开始迁移进公寓里、大厦间。如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高,胡同的使用率就越低,对胡同文化的保护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该如何保护胡同文化?也许我们能在近期由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北京电视台和大业传媒集团联合出品的国内首档创投类大型综艺节目《创意中国》中找到一些灵感。

在《创意中国》第一期和第四期节目中亮相的两个项目,就将目光聚焦在创意改造胡同和保护胡同文化上——来自众建筑的“内盒院”和点造的“三维打印‘家’”,大业传媒集团在节目前期挖掘创客们时发现,两个项目的创始人有着共同点,他们都没有在胡同四合院里面居住过,却都深深地被胡同文化所吸引。他们都表示,项目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胡同居住的一些尴尬问题,给居住在胡同的人或有意想搬进胡同居住的人带来了福音,同时为胡同文化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image001

image003

据了解,北京城原有胡同三千多条,如今还剩七、八百条,大栅栏地区有一百一十条。在2010年,在北京大栅栏地区,政府开始采取相对温和的改造方法——自愿腾退。如果居民不愿意在这里居住,可以搬走、把房子腾退出来,由政府支付一笔费用。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房子闲置下来——掉土发潮的墙面、四处漏风的窗户、冬冷夏热的室内温度,到处都是不合时宜。如何改造和利用这些破破烂烂的房子,成为横亘在政府和“旧城遗民”面前迫在眉睫的难题。

内盒院、三维打印“家”,创意改造提升胡同居民生活质量

许多年老失修的四合院,它的保温密闭防潮隔声都非常的差,可是一般的居住者无力改变这些。众建筑的内盒院却能够给四合院的房子带来有充盈的光线、干净独立的洗手间还有冬暖夏凉的室内环境。做到这些,不用改变老房子的一砖一瓦,一般的改造方法可能要用30天,内盒院却只需要1天。内盒院,简单来讲就是把一个新房子塞到一个老房子里边去。到了秋冬季节,阴冷应当是令四合院居民最头痛的大问题。即便室外阳光普照,实际上温度也已经低至11度,而在普通四合院房屋的内温显示是11.9度。根据测试显示,经过内盒院改造的四合院,室内温度上升达到了18.1度。 内盒院不仅有保温的效果,而且还具有减噪的功能。内盒院创始人臧峰表示,内盒院的核心并不是改造房子,而是使邻里之间有了一个更融洽的相处关系。这样才能够让胡同文化被更好的保护,更好的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image005

原本的老旧四合院里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一直是令胡同居民苦恼的事情,然而这并没有难倒点造的设计团队,他们靠着打印的方法(数控加工),打印出了建造一套房子建造所需要的所有原材料,而且不需要专业的建筑团队,屋主可以自己动手拼装搭建自己的房子,搭好的房子冬暖夏凉,可使用15年。设计团队巧妙地将积木搭进院子里,他们采用中国古代的榫卯结构原理,不用钢筋铁钉而是靠着个个构件之间的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搭建出厨房和卫生间,这些材料由制作团队统一加工平板包装,安装中做到不产生粉尘、没有噪音、不需要机械、加工方便,解决了胡同狭窄无法运输大量建筑材料的难题,而这些变化都是靠打印来实现的。 为了测试产品是否能让没有建筑基础的人也可顺利搭建,在去年点造创始人朵宁找了12名高中生志愿者,即便他们没有学过专业的技能,他们却只用了7个小时在北京城中心搭了3米*3米的房子。

image007

保护北京文化名片——胡同,迫在眉睫

北京的胡同最早起源于元代,当时约有6000条胡同鳞次栉比地排列在京城范围内,东西走向,宽度较窄,与南北走向的马路不同,胡同多以走行人为主。自从元朝胡同的兴盛后,明朝的到来瞬时锐减了胡同的数量,内、外城的胡同加起来还不足1200条;明嘉靖年间张爵所作《京城五城坊巷胡同集》是有关胡同的第一部专著。公元1403年明朝的燕王朱棣当上了“永乐大帝”并正式兴建北京城。1420年北京城建造完成,并迁都于北京。1553年,又兴建了城南外垣,北京的“凸”字结构正式形成。据《京城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那时有街巷711条,胡同459条,共为1170条。随着清朝向民国初期的演进,近代人愈发看重文化在国家实力中所起的作用,因此胡同又逐渐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后,胡同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已不止一席之地,胡同的数量、规模都相应地增长、扩大,到了改革开放后,胡同已然成为了现代北京最大的传统特色;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得胡同繁荣不再,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

image009

image011

胡同是北京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文物古迹。记载着北京的历史变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的科技化和现代化,胡同的保护愈加受人关注。2012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建设美丽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就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提出的 《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物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和文化标识,是国家象征、民族记忆的情感依托和物质载体。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是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围绕当前文物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落实责任、加强保护、拓展利用、严格执法等方面作出的部署。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表示,四合院和胡同肌理是北京这座城市最有价值的部分,要落实 “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

正如《创意中国》第四期嘉宾苏芒对点造“三维打印‘家’”的点评:“古城的原貌像胡同是北京最重要的文化资产,是北京的一个文化名片,保护胡同文化是国家文明的一个表现。”胡同是北京这座城市最核心的宝贵的一个城市资源,如何把科技的东西注入到胡同里,把胡同改造得更智能,更适合年轻人的生活。打造出一个又有人情味的,又有四合院的环境。也许我们在“内盒院”和“三维打印‘家’”中能找到答案。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