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增企业近半都是“高精尖”

2018-01-05 08:39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出台三年半以来“成绩单”

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实施三年半以来,北京新企业近半都是“高精尖”。北京市发改委昨天发布了《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出台三年半以来的“成绩单”。

2014年7月,北京市首次出台《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这是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了全市新增产业和功能的底线,对非首都功能增量进行清单式严格管理。《目录》实施三年多以来,对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去年11月,全市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达1.85万件,新设市场主体中高精尖产业近50%。

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本市将按照国家有关疏解的控增量、疏存量政策要求,严格执行、适时修订《目录》,进一步细化、完善《目录》实施细则和管理措施,严控非首都功能新量,守住功能禁止和限制的底线。

新增总量控制

新设市场主体同比降13.9%

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实施以来,新增总量控制成效明显。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至2017年11月,全市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达1.85万件。去年1月至11月,全市新设市场主体19.5万户,同比下降13.9%,从严调控的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分别同比下降32.5%、26.2%、25.8%。

固定资产投资

三产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超九成

目录实施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改善。2016年,本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61.7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20.3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8亿元,较2013年下降43.1%,占比降至1.18%;第二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2.9亿元,较2013年下降4.25%,占比降至8.5%;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39亿元,较2013年增长25.2,占比提升至90.3%。

高精尖经济结构

高精尖新企业占比近50%

《目录》对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发挥了显著推动作用,实施以来,高端服务业新增市场主体持续保持活跃态势。去年1月至11月,科技、信息、金融三大高端服务业新增市场主体6.9万户,占全市新增市场主体的比重为35.6%,较2016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科技服务业领域认定登记技术合同63563项,同比增长9%;技术合同成交额3919.2亿元,同比增长24.8%。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4年的不到40%增长至目前的近50%。

■马上就访

便民服务、快递网点不在禁限之列

《目录》的管理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如何保证这个工程的“精细化”操作?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对于《目录》的管理,本市实施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各条目的主管部门负责各相关具体条目的解释修订,指导各区严格执行《目录》。

三年来,联席会办公室针对执行中的问题,会同相关部门,细化落实《目录》实施细则,回应社会关切。比如,对禁限涉及的制造业不搞“一刀切”,考虑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有的需要进行样机制造或检测,为满足企业经营需要,企业可以申请在经营范围内增加“产品研发(含样机制造、检测)”的经营项目。又比如,对保障城市运行、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餐饮、邮政、快递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目录》明确指出,规划的城市物流配送节点、便民服务、快递配送网点等都不在禁限之列。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王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