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科技> 正文

“让售假者痛” 阿里2018年将持续起诉售假卖家

2018-01-10 10:30 TechWeb.com.cn

“让售假者痛!”这是阿里巴巴继向全社会喊出“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的呼吁后,面对制假售假违法成本低的现状做出的又一举动。作为国内第一个用民事诉讼手段打击售假行为的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在1月10日发布的《2017年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打假年报》)中,称2018年将持续对售假卖家展开追责。

这份《打假年报》提到,2017年,阿里联合社会各界在网络假货治理和知产保护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在执法机关、品牌权利人、消费者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下,网络售假问题得到显著遏制。但与此同时,制售假违法成本低的现实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线下假货源头根除任重道远,假货呈现出跨国境、多平 台流窜趋势,制售假团伙依然猖獗。

“2018年,阿里将继续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不计成本起诉售假卖家,提高制假售假成本,让制假售假者倾家荡产。”《打假年报》发布现场,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说。

破冰:“淘宝打假第一案”胜诉

1月10日,阿里巴巴对外发布《打假年报》披露,整个2017年,24万个淘宝疑似侵权店铺被关闭;主动删除的疑似侵权链接中,97%一上线即被封杀;在与阿里合作权利人数目增长17%的背景下,整体知识产权投诉量下降42%;每1万笔订单中仅有1.49笔为疑似假货。

网络打假取得历史性突破的背后,是阿里联合各方不断突破藩篱、尝试各种手段打假的探索。

自2017年1月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启动“追杀三千里”项目以来,阿里已对12起售假案件中的卖家提起民事诉讼,截至目前,12起均获立案。

2017年1月9日,淘宝以“违背平台不得售假约定、侵犯平台商誉”为由,向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起诉一家曾出售假冒施华洛世奇手表的网店店主,索赔140万元人民币。该案为国内首例电商平台起诉售假卖家案例,拉开了阿里以民事诉讼手段打击售假行为的序幕。

此后,阿里巴巴又接连在上海、宁波、义乌等地法院发起诉讼,并向新成立不久的杭州互联网法院提起诉讼。

2017年3月8日,淘宝以“违背不得售假约定、侵犯平台商誉”为由,将卖假冒玛氏皇家猫粮的姚某告上法庭,索赔267万元并要求其公开道歉。7月20日,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姚某在淘宝出售假货,不仅损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还降低了消费者对淘宝的信赖和社会公众对淘宝的良好评价,判决姚某赔偿淘宝损失及合理支出12万元。获赔后,阿里设立消费者保护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消费者起诉售假者进行维权。

日前,淘宝起诉商家姚某出售假玛氏皇家猫粮案,被评为2017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民事行政案件,并入围最高法与央视合办的“2017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评选活动。

最高人民法院评给予该案高度评价:“填补了此类案件审理的空白,为今后类案的审理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有利于促进电商平台的健康长久发展;明确了司法打假的力度和决心,有利于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对司法界和社会的正面示范作用明显。”

“阿里以平台身份出面起诉售假者,表明了其禁止假货的决心和社会责任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对此表示,面对制假售假这一社会性问题,除了平台自身投入打击,政府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多方协同参与是根本之道。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阿拉木斯也认为,阿里采取民事诉讼手段打击售假行为,更多的是一种启示意义,以身作则来号召、引导社会各方来协同参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解决假货这一社会顽疾。

追偿:将持续起诉售假卖家

阿里的《打假年报》称,尽管“淘宝打假第一案”在司法推进上取得了巨大突破,但要真正实现“让售假者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打假之难,依然难在制假售假违法成本太低。”1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称,总体来看,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制售假犯罪份子的刑罚力度过小,犯罪成本太低,是当下社会假货困境的最重要因素。

同时,在涉互联网新型案件中,由于裁判尺度不统一等原因,时常会出现同类型案件出现不同的审判结果。据了解,目前已一审宣判的“淘宝打假第一案”和淘宝起诉假冒五粮液卖家案结局都是淘宝赢了官司,但由于商誉损失影响难以举证计算,导致索赔金额和法院认定的判赔金额有着不小的差距。

“比起赔偿金额,我们更在意诉讼结果向社会及售假者传递出的信号,呼吁各方正视假货这个问题。”阿里巴巴集团高级法律专家张译文称。

郑俊芳透露,2018年,阿里将继续不计成本起诉售假卖家,除了批量起诉售假卖家外,阿里还将联合权利人、正品卖家、消费者对进行合围打击,呼吁各方力量进行社会共治,以司法实践促进互联网治理。

责任编辑:陶国琪(QT0003)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