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庄·感知创新的力量】新思路:创新人才梯队化

2018-02-27 13:53 北京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都明确指出,要放弃“大而全”的经济体系,“舍弃白菜帮子,精选菜心”,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如果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那么在创新的过程中,人才无疑扮演了发动机的角色。从一揽子激励政策引入人才,到高效整合资源形成人才集群,如今的北京亦庄已经打造出引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科创人才新梯队。

独家创新

2015年8月,作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09级金融硕士的舒畅在开发区注册了一家名为“零壹空间”的公司。谁也不曾想到,这个“85后”小伙最终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让“搭乘火箭终将成为现实”定位于为商用微小卫星等小型航天器提供专享发射服务、做搭载微小卫星火箭的零壹空间,可以说是舒畅在对民营航天市场进行深刻的分析后,迈出的第一步。

公司成立不到半年,便拿到了1000万元天使融资。手握这1000万元的融资,舒畅带领零壹空间开始了小步快跑。自主研发的火箭电气系统核心单机,率先实现了火箭控制测量系统的一体化、小型化、轻质化;作为首家掌握燃气舵机器测力系统关键技术的民营火箭公司,在大幅降低火箭产品成本的同时,还通过模式创新建立了一整套民营低成本的商业航天产业研制配套体系。

2017年12月22日,零壹X系列火箭动力系统发动机整机试车成功。2018年1月15日,零壹空间宣布完成最新A+轮融资近2亿元,累计融资金额达5亿元。

舒畅式的成功,在北京亦庄正在不断上演,对于这些怀抱着创新、创业理想的人来说,这里无疑是时代所赋予他们的理想地。

2007年一天,田刚印第一次踏上了北京亦庄的土地,而他和同伴的创业梦想也是从这一天开始生根发芽。如今,作为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他回想起一路走来,不禁感慨:“我的创业之路,筚路蓝缕,步步艰辛。当我们开始做无人机的时候,有200多家同行陪伴,如今坚持下来者寥寥无几。我和中航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对无人直升机技术研发的执着,更是赶上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时代机遇。”

最初,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田钢印和同伴用凑来的8万元开始做起了“飞行控制器”的买卖,凭借着技术上的优势,很快他们就淘到了第一桶金。在随后的时间里,两人在业内口碑日盛,订单接踵而至。就在今年5月,首次尝试“走出去”的中航智,在中东军展亮相后凭借高精尖产品引来广泛关注,并签下了总额为20亿美元的订单,其中最大的订单为10亿美元,将为海外客户提供40架左右的TD220无人机,这些无人机将最终走向拉美、中东、非洲等地,提供军事相关服务。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开发区共有北京市专利试点单位310家。截至10月底,专利申请量5041件,同比增长17%,专利授权量2858件,同比增长5%,万人实用发明专利拥有量265件。一位又一位创新、创业者的成功,一批又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的集聚,已经让“人无我有”成为北京亦庄的符号。

然而,说起为什么创新人才都愿意来到北京亦庄,则离不开资金与政策。开发区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同样遵循“效率导向”。

从2008年开始,开发区每年给予科技创新人才一定数量的奖励,每年设立1亿-1.5亿元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对开发区范围内的企业进行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研发机构和驰著名商标等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支持,奖励力度在全市首屈一指。到2014年一共奖了1.4亿元;而2015年和2016年两年,又奖了1.7亿元。

与此同时,“博大贡献奖”、“新创工程·亦麒麟人才”……一系列组合拳重拳出击,吸引高端人才。成立各类产业基金为高端产业领军人才项目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将机制创新落实落小落细,不断增强人才活力。

政策方面,除了有一系例的相关扶持、鼓励、激励政策,为了推进知识产权工作发展,开发区知识产权局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服务,在北京率先创建了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园、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先后编制完成了《开发区知识产权指导手册(政策篇)》、《开发区知识产权指导手册(案例篇)》、《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实操手册》,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知识产权工作进行研究,帮助企业高效、快捷、准确地完成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提高知识产权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的综合水平。

在专家看来,北京亦庄近些年来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一方面离不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白菜心”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则离不开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真正做到了引得了人才,也留得住人才。

领军突围

如果将如今北京亦庄的人才梯队比做金字塔,那么优秀的创新人才构成了这座金字塔的塔尖,而大批行业领军人才则构成了这座金字塔的塔身。

十多年前,因为一个来自昔日同事的电话,让身居海外多年,且颇有成就的谢良志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并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义翘神州”)。

在谢良志看来,中国生物产业尽管初步具备了走国际化道路的条件,但由于大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难以沉下心来,做好原创技术的突破,因此中国的生物企业始终缺少世界一流品牌,“要真正做大做强,我们在战略上一定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同时,还要耐得住寂寞,坚持下去。”正如谢良志所言,经常每天只吃两顿饭,8点上班,晚8点下班,回家再干三四个小时,如同上了发条似“匀速运转”的他,一干就是十余年。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如今,谢良志的公司已吸纳600多位员工,其中从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就达30多人。

谢良志创办的企业已经建立起了国际一流的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体系,为中国研制的生物制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了全球领先的重组蛋白和抗体候选药物的快速生产技术平台,建立了国际先进的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工艺技术平台和我国最大的重组蛋白库、抗体库……目前,义翘神州已经成为全球蛋白和抗体科研工具的主流供应商之一,8000多客户遍布80多个国家,90%的市场在海外,他们和大多全球十强制药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和谢良志有着同样经历的北京罗诺强施医药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创始人魏世峰,谈起这些年在北京亦庄的发展,他也有着相同的体会。

那些年,虽身在美国魏世峰却时刻关注着国内药物制剂方面的发展。2011年,为了开发出让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制剂产品,尽管早已无数荣耀加身,魏世峰却依然选择偕妻子汪鹤龄归国创业,两人一起在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创办了北京罗诺强施医药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创业前期,魏世峰及其夫人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投注在公司里,专门从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药物制剂产品并提供技术服务,致力于把药物制剂产品通过授权引入市场并出口国际市场。

目前,罗诺强施开发了十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制剂技术平台,申报了13个专利,包括国际专利,确保了两个药品能够成为该类药品国际市场上唯一提前上市的仿制药,已经转让北京药企,公司成为国内少数药物研发机构之一可以双报,即申报美国和中国的仿制药品,建立国内唯一拥有6名国际制剂专家的企业,同时和国外企业合作,共同推广国际唯一的NIR光谱解析原研药技术,在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提供反向工程服务。

目前,依托上万家科技型企业、数百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一批各行业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北京亦庄已经形成梯次创新人才矩阵,身处其中的企业都在努力缔造着属于自己的辉煌。

2017年6月,刚刚获得CE认证的赛诺威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诺威盛”),仅在短短5个月之后,便带着精广角系列CT产品敲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不容易!” 赛诺威盛总裁付诗农用铿锵有力的三个字道出了一路走来的不易与不凡。

2012年成立的赛诺威盛,最初是由一批来自海内外知名CT机企业的科研人员组成,其核心人员中90%拥有顶级外资医疗企业研发经历;临床应用专业人员均拥有专业医师资格,具有超过十年以上的临床经验;拥有数位CT和放射领域的资深海外华人专家顾问,每位专家在医疗领域均超过25年的经验。在过去近四年的时间里,研发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CT产品不仅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市场,也让中国“质”造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截至目前,赛诺威盛已经自主研发了16排、32排、64排(128层)等系列CT产品,攻克了CT探测器等核心技术,和印度、意大利、韩国、加拿大、美国等十多家国内外医疗科技领先机构达成了产业合作意向。

北京亦庄在2017年,挂牌了光刻机零部件、基因技术转化等10家前沿性技术创新中心。与此同时,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还新组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詹启敏领衔的北京亦创生物技术产业研究院,欧洲科学院院士汉斯·乌斯克尔特领衔的北京深知无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

“人有我优”逐渐成为北京亦庄优势,一批国际领先的“硬技术”在北京亦庄诞生,开发区企业研发完成包括博奥晶典“微流控碟式芯片核酸扩增检测技术”在内的国际领先新技术64项,百奥赛图“免疫检查点人源化小鼠”在内的国际领先新产品76项。

匠心奠基

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新技术196项、新产品204项,其中填补国际空白的技术16项、产品13项,累计引培高端人才达到162人。

而新的一年,北京亦庄也为自己在人才方面定下了新目标。2018年,培养一支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的人才梯队。争取全市经济系列正高级职称评审工作在开发区率先试点。加快推进构建复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体系,增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高技能领军人才工作室3家、人才联合培养基地5家。

其实,近年来开发区的创新实践已经推动了以工匠精神和工程师文化为代表的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而这种创新文化又为开展创新实践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

“不锈钢材钻孔加工效率提高12%,刀具寿命提高88%。”“特注活塞杆产能每月提高6万件,成本降低20%。” “特注端盖类产品产能提高1.1万件,成本降低30%。”……这一组创新成果数据,来自SMC职工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物张恩良,是加工中心操作高级技师,也是数控加工领域内技能拔尖、技艺精湛、有着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代表。

1998年,于北京机械工业学校毕业的张恩良正式进入SMC(中国)公司从事数控技术加工工作。虽然一直工作在生产一线,但张恩良致力于数控设备的维护与机加工技术的钻研。出于对数控技术的偏爱,经过多年的锤炼,张恩良逐渐熟悉并掌握了各类数控设备的操作、工艺设定及程序编制,成为SMC数控加工技术的领军人物。在2004年新北京市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中,他崭露头角,一举荣获数控加工一等奖,并获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2013年张恩良光荣的获得了首都劳动奖章。

在北京亦庄,有无数个“张恩良”。

大学生蓝领许建柱,练就了一身设备故障判断和维修的真本事。

在中芯国际,500多项培训课程,“锻造”出一批“线上操作精英”,他们掌握的65纳米、45纳米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人与环境有如鱼儿与水。蓝领工人的高歌猛进,离不开开发区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2002年,开发区设立“博大贡献奖”,给予高技能人才与科技、管理创新人才同等待遇。和路雪(中国)的黄晨,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蓝领。

2005年,开发区蓝领队伍建设“十百千工程”启动,引进北京市专项资金50万元,带动企业蓝领培训配套资金2000多万元,涌现出大批知识性、技能型蓝领模范人物,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蓝领”的新风尚。

近年来,开发区更是以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抓手,以建设一支适应高技术制造业和高端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为目标,推动企业创新发展。通过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工作,带动培养了一批基层创新人才。截止到2016年底开发区共评选32家职工创新工作室,其中6家劳模工作室、10家市级工作室。完成创新成果4080项,创新专利430项,合理化建议3524条,培养技术人才1676人,创效10.17亿元。

为了加速创新成果产出和成果转化,开发区还将创新工作室与劳模精神相结合,提出了开发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进一步发挥劳模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为创新工作室注入新的精神动力,以劳模带动更多职工学技术、学业务,实现由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改变。

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立,不仅大力推进了科技攻关、技术改造、技术协作、技术发明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也为推动区域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在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方面,开发区还通过技能大赛、职工夜校、学历助推等多项工作,培育开发区的工匠精神,而这些选树的匠人,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企业的脊梁, 成为能够勇立潮头、引领时代新风的新一代劳动模范。

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建设和依靠“人才金字塔”,作为北京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北京亦庄将在2020年建成“领军人才高度集聚、创新创业高度活跃、高技术产业高度发达”的高端产业领军人才发展示范区。为实现这一目标,代表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人才梯队也在加速扩容,实现迭代升级。

未来,北京亦庄将进一步突出区域特色,把人才工作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统筹来抓,通过人才集聚推动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战略资源,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千方百计引才、聚才、育才、助才。同时,通过产业升级反过来再推动人才集聚,人才、科技、产业形成了闭环式良性循环系统。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卢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