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科技> 正文

水下考古将首次突破深海“空白区”

2018-04-19 08:45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水下考古将首次突破深海“空白区”

新华社发

新华社“探索一号”4月18日电(记者 施雨岑 张文)18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考古工作者在三亚搭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探索一号”科考船,启程前往西沙群岛北礁海域进行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本次调查计划下潜的深度将突破我国以往水下考古工作的深海“空白区”,个别潜次深度或将超过千米。

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建忠介绍,本次深海考古调查计划安排6个潜次,每个潜次作业时间6至8小时。6名水下考古工作者将搭乘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对西沙群岛北礁区域进行考古调查。主要工作深度为50米至200米左右,根据工作需要,个别潜次深度将达到400米至1000米。

“目前,我国水下考古在深海领域缺乏经验,工作大多集中在40米以浅海域,更深海域人工潜水作业难度很大,而200米—300米基本达到人类潜水的极限。此次调查就是我国水下考古深海作业的初次尝试和探索。”领队丁见祥说。

据介绍,这是我国载人深潜技术首次应用于考古工作。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彭晓彤认为,对考古工作者们来说,从未到达过的水下深度以及6到8小时的连续工作时长,最大的挑战是心理素质,“深海勇士号”团队将全力确保水下考古深潜作业的安全。

出于我国水下考古发展的实际需要,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于2017年9月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并于今年1月成立“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致力于推动中国深海考古事业的发展。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先进科技手段与水下考古力量的“牵手”,对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义重大。“目前,考古工作者对海洋深处的探知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这次调查,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走向深海的开端,为今后建立多学科领域合作机制,更好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奠定坚实基础。”

新华时评  

“主动出击” 考古勇向深海行

18日,“探索一号”科考船从三亚起航,搭载着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和水下考古工作者驶向西沙北礁海域,进行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

借助首次应用于水下考古领域的深海载人技术,我国水下考古工作深度将有望从目前大多集中于40米以浅海域拓展至水下1000米左右的深海区。无论此行能否发现新的水下遗存,对中国考古人而言都是一次重大胜利,意味着我国考古工作开始向深海进发。

这是中国从文化遗产大国迈向文化遗产强国的一次努力。历史上,这片海域风起云涌——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是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风暴、巨浪、礁石……种种因由让各个历史时期的过往船只沉睡在此。它们封存着珍贵的文化印记,佐证海上“丝绸之路”昔日的繁盛;它们折射着先人们灿烂的智慧与勇气之光,激励今日的我们无惧狂风巨浪和漫漫航程,在这片海域继续耕耘、拓展。

这是中国考古向深海挺进的历史性一步。区别于以往以现成线索为导向的水下考古行动,本次深海考古是我国水下考古历史上少有的“主动出击”。我们没有满足于现有陆地和浅海遗产发掘与保护的成绩,而是让水下考古工作者搭乘“深海勇士号”到南海深处去勇敢探索未知的文化遗产。

这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一次浪漫“牵手”,折射出我国深海载人技术的长足进步。水下考古工作者们在这片海域多次艰苦工作,持续开展浅海常规水下考古,成绩显著。然而,面对大量可能沉睡在更深海域的文化遗产,我们曾一筹莫展。中国考古要在深海取得突破,先进科技力量的帮助至关重要。以“探索一号”的起锚为全新坐标,每一次深海考古调查,都将形成强大而精准的推动力,促进科技手段不断向前发展。

在当下,深海是中国考古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在未来,中国深海考古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考古工作者不能停下走出去的步伐,要与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交流合作,使更多民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让沉睡深海的先人遗迹与当今文明更好地交融交响。

新华社记者 施雨岑  

(新华社“探索一号”4月18日电) 

责任编辑:龙娱平(QL0004)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