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北京建设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

2018-04-27 13:4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网北京4月27日讯 4月26日,教育部科技司、中关村管委会在中关村展示中心召开“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分园创新发展能力”会议,双方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首批12家高校的技术转移办公室获授牌,10余家高校与中关村分园、企业、孵化机构合作项目签约,中关村管委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促进科技成果在中关村示范区转化的合作协议。

据悉,该方案旨在促进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加快推进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机结合,发挥在京高校科研优势和中关村示范区突出承载作用,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关键堵点,形成了6大方面12项举措及系列措施,着力搭平台、抓对接、强激励、建机制,力争探索出一套部市深度合作、校区高度协同、成效作用显著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与机制,支撑和服务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高精尖经济结构。

目前,科技成果转化大的体制机制障碍已经破除,但许多高校内部仍缺乏统一协调、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急需整合校内相关部门的职能,设立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为此,《实施方案》提出试点建设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科技司和管委会联合开展认定和授牌,支持技术转移办公室以市场化方式引进专业人才,开展科技成果统计汇总、筛选评估和转化服务,强化专利管理与运营,有效疏通科技成果转化源头,为市场化机构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接口。

中关村管委会将符合条件的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纳入中关村科技服务平台支持体系,根据工作绩效给予资金支持,并在设备购置、信息系统建设、房屋租赁和人员聘用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此外,《实施方案》还提出加快建设企业-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企业向高校科研人员开放内部资源,发布技术需求,提供配套保障,在京高校为企业提供原创技术及科研人才,有效促进供需对接和长期合作,协同创新中心产生的成果按照共享、授权或分拆等方式进行处置,形成企业、高校、科研人员三方共赢的成果转化机制,加快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教育部科技司、中关村管委会共同开展协同创新中心认定与评价,中关村管委会将符合条件的协同创新中心纳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支持体系,并根据具体工作成效,给予资金支持。

为进一步优化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承载条件,《实施方案》还提出要建立中关村各分园与在京高校深度合作机制,支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合力在园区建设一批实验室、中试熟化设施、实训基地等成果转化平台,带动高校成果便捷、顺畅的在园区转化,促进园区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

中关村管委会为分园各创新主体存量土地或空间资源改造项目提供100-300万元支持;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训基地等纳入中关村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体系,给予不超过200万元建设经费补贴;将符合条件的硬科技孵化器纳入中关村创业服务支持体系,给予不超过100万元开办费支持;为服务技术人才的公租房项目给予不高于实际房租40%的补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出台的《实施方案》中,明确鼓励在京高校与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社会投资机构等开展合作,共同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促进在京高校的重大科技成果和前沿颠覆性技术转化。中关村管委会还将按照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实际投资额的10%-15%,给予风险补贴资金支持,分担投资风险,提升投资活跃度,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更大动力。

 

责任编辑:闫冬(QT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