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科技> 正文

影像诊断“人机大战”月底决赛

2018-06-19 08:44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影像诊断“人机大战”月底决赛

全球首个神经影像人工智能“人机大战”决赛即将开战。记者日前从北京天坛医院了解到,目前已有来自全国385家医疗机构的700余名医生报名参赛,经过一番对决,共有6人顺利通过预赛入围决赛。6月底,全球首场围绕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的“人机大赛”决赛将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AI”的老师正是国内著名的神经放射学专家、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影像学中心主任高培毅教授。

在“人机大战”决赛备战中,高培毅教授为提升“AI”的应战能力,还对其展开了“集训”,“陪练”的医生们完成300多个病例,大概需要10小时以上的时间,耗费的时间和脑力让医生们直呼“崩溃”,而“AI”则只需要不超过半个小时就能完成。

“除了学习速度外,它的稳定性也是明显超越人类的,不像医生会被情绪、状态、时间地点等外界因素打扰,从而影响描述的准确性。它永远保持冷静,水平稳定。”高培毅说。

尽管承认“AI”在大数据深度学习方面是个“学霸”,但高培毅仍然坚定地认为,放射科医生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

“觉得它轻易就能取代医生的人,把医生的工作看得太简单了。”高培毅说。虽然他每周只出2个半天的门诊,但慕名而来的患者总是抱着片子踏破了门槛。在患者中口口相传的“神医慧眼”背后,是他几十年从医之路中对各类基础学科临床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除了影像检查,一个合格的放射科医生还需要看化验单、体检单,要问家族病史、个人的病史,做过什么治疗,用过什么药物,有什么反应……都了解后,才能做出一个医生的诊断。‘AI’也许可以取代看片匠的角色,但它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医生,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有统计数据表明,国内医疗影像数据每年增长超过30%,但放射科医生的增长仅为4.3%,人员的增长趋势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多数患者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去医院初诊,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一定是“拍张片子看看”,而随着各级医院影像设备的大规模引入,能为患者“拍片子”和“看片子”的医生缺口逐年增大。

以北京天坛医院为例,高培毅教授带领的影像科医师队伍不到30人,每天分两班,工作16个小时以上,仍然无法完全满足患者的需要。

此外,从全国范围来看,影像科人才资源地域性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以脑肿瘤为例,北京天坛医院每年手术量约为一万余例,而在大部分基层医院,这个数字可能只停留在两位数。大多数患者即使在基层做了检查,还是会选择携带片子到三甲医院来看。

在基层医院,利用“AI”技术为诊断赋能,可让基层医生在读片诊断上与大医院具备同等水准,提升诊疗效率,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诊疗环节和经济损失。

“理想状态下,这套系统正式应用后,至少可以替代医生20%的工作时间,让医生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科研和人文,给病人更多温度。”高培毅说。

记者 刘欢

责任编辑:龙娱平(QL0004)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