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还是"C"? 互联网大佬们的"多选题"

2018-07-04 09:08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服务器的一次故障惊动半个创业圈”,这是网友对此前“阿里云故障”一事的评论。

根据阿里云之后出示的声明,这次故障从6月27日16:21左右开始,16:50陆续恢复服务,并将此次故障解释为“新功能触发bug导致部分IP被禁用”。至于此番故障能够引起如此广泛关注的原因,一方面在于阿里作为行业巨头的话题性,另一方面则是阿里云所服务的庞大企业用户群体,“惊动半个创业圈”的评论并非脑洞。除了继续在C端用户产品上制造增长,如今的互联网大佬们在B端服务领域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布局“在云端”

作为企业服务市场上最常见的一种产品类型,云服务已成为不少科技、互联网企业业务布局的标配,在企业整体发展中也有着战略意义。

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8年云计算产业规模预计有望达到8000亿元。与C端市场增长乏力、竞争激烈的现状相比,以云计算、云服务为代表的B端服务产业具有广阔的空间,很多企业也愈发重视面向B端的服务。

中国的云服务市场被我们熟知的科技互联网巨头们牢牢占据。根据研究机构IDC去年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市场份额报告》,阿里云的IaaS业务在上半年营收5亿元,占据中国公有云市场47.6%的份额,腾讯云、金山云、中国电信分列其后,分别占据9.6%、6.5%以及6%的市场份额。起步早以及国际化战略让阿里云在云服务市场一马当先,除了占据中国公共云市场“半壁江山”外,阿里巴巴在2018年第一季度实现对IBM的超越,成为全球第四大云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提供商。前三名则是亚马逊、微软和谷歌。

除了B端市场自身存在的业务增长可能,互联网企业在越来越高的C端“获客成本”也加速了业务扩展、转型的过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C端用户获客成本从最早的几元飙升至现在的几千元,单纯依靠线上获得C端客户,高成本下的业务增长也很难保持原有的拉动效果。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过去科技互联网的“创业明星们”多是依靠流量和庞大的用户群体得以快速发展,但这种模式往往在前期会不计成本的投入来获得更多的C端用户。虽然面向B端的业务无法形成足够大的规模效应,但它最大的优点是盈利的及时性。

普华永道于近期发布《科技赋能B端新趋势》报告,指出中国移动互联网在消费者端(C端)的创新空间不断缩小并随之细化,商业模式已呈现出由C端创新逐渐向企业端(B端)创新转变的态势。面向B端的业务布局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还有“接地气”的产品

对于服务于B端的企业来说,我们常听到的业务主要有IaaS、PaaS以及SaaS几类,三者也是逐层递进的关系,分别代表了面向企业的服务器和数据存储、软件解决方案以及完备的软件系统。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创新、创业公司的快速发展,移动办公服务系统成为一项抓人眼球的新产品。

刘女士于2016年创业,从事新媒体工作,她的团队也从最早的4人发展到目前30人规模。为了更好地处理公司各项琐事,提高办事效率,她在2017年初开始使用一款移动办公平台进行公司部分事务的处理。她表示,“因为团队多数都是专职岗位的员工,行政工作只有一个人负责,当初考虑使用这类办公软件是为了能让行政工作更轻松,对一些繁琐的行政事务处理效率更高。”同时,她也表示使用习惯需要一段时间来培养,很多时候需要自己摸索使用方式。

打开这款软件后,我们能看到如签到、报销审批、请假等行政类的工作均可以进行在线处理,每项工作也可以在月末、年末等限定时间内形成数据汇总并导出,大大节省了时间与人力资源。此外,平台还内置社交、聊天功能,为基于企业环境下的办公沟通打造平台,不过刘女士则表示,这类功能用得很少,平时的沟通多数还是微信群更直接。

在中国工商局登记的近3000万家企业中,中小企业占比在90%以上,并且数量在持续增加。毫无疑问,B端市场用户中,很大一部分群体将是小型公司、初创公司。对他们来说,无论是云服务还是落地的移动办公产品,都将为公司的运行提供很好的“助力”。

究竟“赋”了哪些能

“赋能”是近两年出现的一个高频词汇。在之前提到的由普华永道发布的报告中,将赋能B端、服务C端的模式称为T2B2C平台。意味着如阿里、腾讯、华为等技术服务商作为T端,能够整合C端资源,再围绕C端客户特征识别有效场景及相匹配的产品与服务,并向B端开放融合消费者洞察、自身技术能力及产品等服务。B端企业则可以调用T端的技术、服务及渠道资源,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进而提升C端体验及黏性。T端与B端共同重构服务体验、推动产业升级,T2B2C形成闭环,成为市场发展的助推器。

这一逻辑的背后也体现出在C端市场具备优势的互联网巨头,对B端市场能做的不仅仅是提供数据库、服务器等基础设施。而是通过对C端数据的集成,根据C用户偏好信息为B端提供开放式服务平台,让B端更直接地掌握C端用户需求。

近期,办公平台钉钉针对企业校招上线了“短视频简历”的测试功能,在发布会上,钉钉CEO无招表示,“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平均一家企业能覆盖本地三所院校,接触到600名左右的学生,花费差旅、物料、人员成本在3000元左右。总结起来,耗时、费力、低效。而在学生侧,平均一名学生能接触到和自身技能专业对口的企业不到20家。”透过数据背后的C端用户需求,钉钉对B端企业服务功能进行了升级变更,将短视频这一形式加入了企业相关事务中。而对企业来说,也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企业风貌、办公环境,以一种新形势吸引当下的年轻人。

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赋能”的也不只有企业。在今年互联网+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后,政府也纷纷开始推动信息化和互联网化的落地合作。如湖南省与腾讯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互联网技术资源落实到各产业中的过程中发力合作;职业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与上海市商务委签署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的战略框架协议,前者为上海提供以互联网社交为核心的征才解决方案并建立战略储备人才数据库等。

从企业到政府,从软件开放团队到小微创业公司,无不对企业服务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在此前举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上,用友网络董事长兼CEO王文京表示,在数字化商业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服务也将面临不断的升级。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张晓莉 张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