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级基因检测如何保护隐私

2018-07-06 12:51 北京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33

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继23魔方宣布将产品降价至299元后,7月4日,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微基因推出0元套餐活动。根据活动,用户以获得他人邀请链接等方式购买微基因产品,并邀请3位朋友购买后,即可获得标准版套餐的全额返现。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两家消费级基因检测龙头公司的动作,或将引发新一轮行业降价潮。这背后,是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帖身肉搏争取更多的数据沉淀。然而,我国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尚处于监管空白期,消费者的隐私该如何保护是一道现实课题。

价格战渐升级

7月4日,微基因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先后发布了0元套餐活动。根据活动,用户通过获得他人的邀请二维码或邀请链接,以邀请渠道购买微基因399元产品后,每成功邀请1人,可获得133元/人的返现金额。邀请3位朋友购买后,用户便可实现回本。

“这个活动是短期的,并非0元就可以购买微基因。”微基因联合创始人陈钢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活动是给老用户的一个福利反馈,也是鼓励用户推荐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来使用。报告中含有家族基因的项目,可以跟亲属、朋友来做关联,查看遗传基因的异同、追溯祖源以及更多的遗传信息如何从祖辈一步步地遗传到孩子。

这并非今年以来业内首家降价揽客以及推出营销活动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6月26日,23魔方发布降价公告称,公司基因检测产品价格从499元降到299元。

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医药卫生法学副教授邓勇认为,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还处于培育期,民众的消费观念并不强。同时,检测在科学性、准确性方面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参考。在此情况下,通过价格战来吸引更多用户是必然结果。

上一轮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的大规模降价潮发生在2017年8月,其中,23魔方率先将原先千元左右的标准套餐价格进行腰斩式降价,套餐价格从此前的999元降至499元。随后,包括微基因等在内的多家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也下调了产品价格。

据Analysys易观日前发布的《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分析2018》1月报告显示,在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微基因以10万+的用户量位列第二,23魔方以接近20万的用户量排名第一。“就23魔方和微基因在该行业的市场地位,它们的降价肉搏或再次引发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的新一轮降价潮。同时,由于项目检测结果缺少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价值,难以被消费者认可,导致消费级基因检测遇冷,减价也是必然。”对于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集体降价,业内人士如此解读。

这样的观点得到了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的认同。他表示,消费级基因检测从目前来看不具备医学价值,用户感受度较低,购买过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的用户很少会再次购买。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价格战,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可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不过,陈钢认为消费级基因检测和医学并不是对立的概念。“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批准23andMe(美国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向消费者提供10种遗传疾病的易感性测试产品。”

监管现空窗期

消费级基因检测是指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基因检测。消费级基因检测套餐则是提供给消费者的报告结果,主要包括祖源分析、遗传风险评估、运动等潜能水平、酒精代谢等体质特点以及用药指南等内容。消费流程通常是支付费用后,检测公司会将采集盒寄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采集唾液后邮寄至检测公司,检测公司收到样本后的4-6周会生成检测报告,消费者可以登录检测公司官网或公众号查看。

据《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分析2018》显示,2017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规模达到158亿元,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59.5亿元。其中,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49.5亿元。基因检测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众多玩家入局,华大基因的上市也将23魔方、水母基因、微基因等众多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带到大众视野。

站在风口的基因检测行业也正在吸引资本的视线。2016年6月,爱基因宣布完成A轮融资;2018年1月,微基因宣布完成B轮融资,水母基因也于同月宣布完成A轮融资;同年5月,23魔方宣布完成B3轮融资。赵衡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屡获融资来看,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确实有一定的热度,但由于目前市场上消费级基因检测技术门槛较低,项目成本不高,项目检测结果的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价值待考,这些因素都让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前景不明朗。

伴随行业快速成长,监管空白的尴尬也逐渐浮出水面,这给该行业的前景增添了一份不确定性。

据了解,目前我国还没有十分明确的官方指导文件或者行业协会的指导文件对基因检测的隐私保护进行规定,缺少相关法律对泄露基因信息的行为进行惩处。尤其是在“天赋检测”、健康风险等消费级基因检测领域,国内的监管始终处于缺位状态。

事实上,针对消费级基因检测,不只国内,国际上的监管也尚未完全成型。陈钢提到的23andMe虽然获得了FDA的批准,但FDA要求23andMe要提供足够的文献证明所检测的位点与帕金森等10项疾病之间的关系,并严格审查实验结果。此外,FDA对消费级基因检测有明文规定,要求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服务至少应该满足检测结果清晰且适合普通用户阅读理解等条件。

易观医疗分析师陈乔姗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从国际市场来看,基因检测起到了一定的健康指导作用,因此,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扩张较快,相关市场法规出现较晚,伴随相关法规的完善,市场将会洗牌。

隐私泄露存忧

在消费级基因检测企业大打价格战获取更多用户数据、监管处于空窗期的情况下,个人基因检测数据的安全性也是让人不得不担忧的问题。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盈利模式大致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当企业获取到大量有效的数据,政府相关部门可能会进行购买。例如,当大量数据可以反映出亚洲人老年痴呆与某种因素有关的情况下,政府相关部门会购买相关解读报告对相关人群进行义务宣传防御;二是企业将获取的数据销售给相关药企或保险机构获取收入。

对此,陈钢表示,目前微基因尚未实现盈利,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产品的销售。2015年,微基因已实现用户随时可以对服务提出删除个人数据等要求。“在防止第三方盗取相关数据方面,微基因不断提高第三方攻破的难度,这与传统的医疗管理系统措施类似。在用户数据方面,单纯的基因数据本身是没有太大价值的,相关的一些研究都是需要用户主动参与进行相关的调查,提供一些表型相关的调查结果(比如调查问卷等),结合用户的表型情况与基因数据得到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微基因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平台,数据的使用权都是在用户的手里。此外,在与相关高校开展‘遗传近视’、‘女性痛经’等具体项目的研究方面,全都是事先征求用户的知情权,取得同意后才会使用相关数据。”目前微基因也已经和各大高校、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包括丁香园、中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

事实上,无论是微基因、23魔方还是水母基因等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它们对用户的隐私保护大体相同。23魔方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3魔方建立了隐私性、网络保护以及用户意愿等多层次的保护机制,用户可以选择销毁数据;水母基因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小康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水母基因从生产数据保护、基因数据和用户数据分离等方面建立了多层次的用户保护机制,而且,从最初的样本编号报告的加密,水母基因都有一套完整的企业标准。

尽管如此,消费者基因数据外泄的情况也时有发生。6月6日有报道称,国外一家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Myheritage丢失了9230万个用户数据。

此外,基因检测公司对用户提出的删除数据要求也许并不能完全满足。据彭博社此前报道,一位测试者向23andMe等公司提出申请,想要这些公司删除所有关于自己的基因信息。但23andMe回复称,目前还没有删除数据和样本所需要的工具。虽然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大都向用户承诺可以删除数据,但在邓勇看来,在没有监督管理办法的背景下,难免会产生数据的泄露以及滥用。“保险公司或药企对相关数据均有一定的需求,保险公司可以对用户数据进行设计,而药企可以通过数据来进行精准销售。”

“隐私的保护主要需要法律法规的制约,在没有明确法律法规的情况下,需要考虑是否有法庭的判决。如果上述两者都没有,隐私的泄露是很难得到有效保护的。”赵衡如是说。

北京商报记者 钱瑜 姚倩/文 白杨/制表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