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造物超越造物主 智能危机会出现吗?

2018-07-11 09:00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智能危机会出现吗?                    

人工智能又一次战胜了人。日前,首场神经影像领域的“人机大战”落幕,在脑肿瘤和脑血管影像判读比赛中,医疗AI最终以高出20%的准确率战胜了医学界的“最强大脑”。据悉,如果这款AI产品投入使用,核磁检查的出片速度将从现在的几天缩短至几分钟。

从计算到金融,再到医疗,人工智能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展现出优势。而人工智能每胜利一次,人们未来的担忧就加重一分,人工智能爆发的时代,人类离被替代还有多远?

●主持人说

当造物超越造物主

“当更高级的智人出现,低级的尼安德特人就注定灭绝”,这是电影《X战警》中,X教授一篇论文的观点,而这篇论文,则成了电影中变种人和人类漫长战争的原因之一。

大自然物竞天择,没有怜悯和同情,只有优胜劣汰。而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同样充满了残酷的竞争和掠夺——直到几十年前,人类学会合作和交易,才找到不流血就能满足各自所需的方法。即便如此,这一方法也绝非普遍适用的,在人类内部,战争仍旧存在,在外部,大规模的物种灭绝越演越烈……文明的冲突或许可以减缓,但物种的竞争仍旧残酷。

面对人工智能,人类是智人还是尼安德特人呢?

固然,人工智能是人类的造物,但造物就绝不可能超越造物主吗?不论是现实中人工智能的表现,还是科幻故事里的预测,似乎都在显示,造物超越造物主,并非绝无可能。

假如有一天,那样的局面真的出现,我们有办法避免冲突吗?或者,有办法在冲突中获得最后的胜利吗?

智能是种进步

解放人的自由

张国庆(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对于人工智能的担忧,我觉得有点儿过虑。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能造成危机,那么人也太脆弱了。我始终认为,人工智能和人类历史上无数次的技术变革是相似的,比如汽车的出现,人的双腿并没有因此退化,比如飞机的出现,人也不可能失去地上生活的能力。事实上,技术的变革是人类得到了解放,使生产变得更加高效,而不是相反。

当然,任何技术都是有代价的,进步必然会导致某些传统产业的衰落,比如汽车出现了,马车慢慢就退出交通工具的行列了。但这种代价是必须付的,人们因此享受到了更加便捷的生活。比如智能支付,以前出门,要带钱包、公交卡、一大堆银行卡等,现在只要带手机就可以了,它整合了大部分的支付功能,购物、乘车、转账等,都可以用手机完成。

再如智能家居,在家里的二楼,就可以用手机调一楼空调的温度,而在以前,人必须下去才能调。出门忘了关电器,在公司也可以用手机关掉,而在以前,要么就一直开到下班回家,要么就回去一趟。

人工智能全面提高了人的生活品质,也包括学习效率。以前想听什么课,就必须自己去课堂听,现在网上随便就能听。所以,人工智能让人更舒服、更洒脱,而不是相反。

当然,进步必然有副产品,人工智能的副产品,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沉迷、产业衰落、犯罪。但仔细一想,这三个副作用,其实都是人的问题,而不是人工智能的问题。

先说沉迷,除了某些特定的东西,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任何沉迷都是自身的问题,而不是工具的问题。比如玩游戏,对成年人来说,能不能自控呢?有人玩游戏沉迷不可自拔,但也有人通过游戏放松精神、调适心情,不同的人所得不同,可见根本在人,不在游戏。

再说产业衰退,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有崛起必然有衰落,不符合潮流的,终将淘汰。如胶卷,有了数码照相,胶卷的用处已经很少了,甚至现在连相机都在逐渐退出,除了一些特定的领域,一般人很少再去单独买一架相机,手机的照相功能并不比一般相机差。但这也不是人的问题,在过去,那些被替代的行业中,从业人员也并非活不下去了,因为新的产业,总是会有新的需求。

还有犯罪的问题。确实有人利用人工智能违法犯罪。这更不是人工智能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即便没有人工智能,这些人还是会用其他方法违法犯罪。事实上,我们还应该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尽管人工智能方便了某些犯罪行为,但它给人带来的保护更多。比如天网,为什么有些城市犯罪率在下降,我想天网一定是其中一个原因,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使得罪犯无处遁逃,犯罪成本太高,犯罪行为自然会减少。再如家庭监控,过去我们用钢筋铁条来保护我们的家庭,但那是被动的。现在有了家庭监控系统,人在公司上班,家里进了人,立刻知道,可以主动报警,甚至监控系统本身就有报警的功能,这难道不比钢筋铁条更安全吗?

所以我认为,人工智能是进步,是对人的解放,它并非危机。它确实有副作用,但这些副作用,更多是人的问题,而非人工智能本身的问题。

科技是双刃剑

必须加以制约

张晓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百年来,发达国家对科技伦理的重视日益提高,尤其是对自然环境、社会规则影响较大的科学技术,反思和约束也越来越多,一项新的技术是否应该被应用到生产、生活等领域,相关的伦理标准和尺度,正在变得越来越严密。

在科技伦理中,尤其是医学伦理、计算机伦理受到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在今天几乎已经成为显学。相对来说,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和重视程度,还相对比较薄弱。这也是人工智能在今天遭遇到这么多关注和争议的原因之一。

科技永在进步,但科技并非只有好处,它是一把双刃剑,兴一利必有一弊,很难有那种单纯地好或者坏的技术。

以人工智能而言,这几年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在不同领域中表现也不同,在有些领域走得已经很远,比如金融领域,国外许多金融机构如投行、银行等甚至出现大规模裁员的现象。有些目前还在尝试,如医学、教育等。还有些目前人工智能仍未涉足,但这可能只是开始,在未来,很可能在大部分领域显示出超出人类的优势。

人工智能会不会全面超越人呢?很难说,有科学家已经在尝试以人工智能来模拟人的情感,会不会成功呢?目前似乎还不太可能,但这也证明,机器人能做到的越来越多,人独特的东西越来越少。

这当然值得担忧,但是否必然会出现危机、出现人被机器替代的局面?这恰恰就是科技伦理要做的事情。

有一位国外的学者曾经预测,在未来,80%的人一辈子都不可能找到工作,因为绝大部分工作都被机器干了。所以他提出,应该尽早设立一套全民保障体系,或者也可以叫做基本收入体系,每个人,不管他是否工作,都可以获得一份基本的收入,这份收入可以使他有尊严地活着。

这样的设想并非无稽之谈,事实上,在人与机器的协作越来越严密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机器带给人的究竟是便捷还是不便?人类研究科学技术,发明机器,目的是为人服务,而不是替代人,甚至把人推入深渊。

必须分清楚一个概念,机器替代人工作,和人类失去收入、失去生存能力是两回事。摆脱体力劳动,乃至摆脱没有创造力的、重复性的脑力劳动,是人类的梦想,但这个梦想不是以无法生存为条件的。所以,当机器人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们就必须要考虑,当人类使用机器从事劳动生产的时候,应该怎么解决人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岂不是梦想终于实现了,如果不能解决,危机可能随时出现。

至于说机器人会不会统治人?我想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人类不陷入科技之上的观念之中,只要这个前提存在,人类社会就不会出现人被机器人替代乃至统治的问题,反之,如果陷入科技之上的怪圈,陷入科技原教旨主义,那么危机就如影随形。

所以,最终的问题不是机器人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人要控制科技,而不是按照科技本身的逻辑去发展,科技必须控制在人的手中,而不是任其自然演化、不加干涉、评估地肆意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科技伦理越来越重要的原因,整个世界主流的倾向,还是要加强对科技的控制,对科技进行更多、更严密的伦理价值分析。把主动权掌握在人的手里,只要这一点不改变,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科技的副作用。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