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取得新进展 高精尖产业结构加速形成

2018-07-24 15:0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网北京7月24日讯 据中关村海淀园网站消息,根据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部署,中关村科学城作为“三城一区”主平台中的领头羊,主体区域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174平方公里范围,同时拓展至海淀区全域和昌平区部分区域。中关村科学城紧紧围绕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功能定位,落实“四个聚焦”要求,落实北京市海淀区委七届二次全会精神,向着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迈出了坚实步伐。

2018年,中关村科学城依旧延续了良好发展态势。1-5月,海淀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7526.59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高于中关村整体1.5个百分点,占中关村总收入的比重为39.3%;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实现出口总额38.80亿美元,同比增长31.7%,高于中关村整体10.9个百分点。企业内部日常研发经费支出快速增长,1-5月,海淀园企业内部日常研发经费支出395.81亿元,同比增长24.0%,增速高于中关村整体水平1.7个百分点独角兽企业目前共有33家,总估值超过2000亿美元,占全国1/5强。

具体工作方面,中关村科学城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抓顶层设计完善,规划编制和政策措施有新成果。完成2018年中关村科学城重点任务(项目)清单编制工作,推动并动态跟踪6项重点任务与33项重点项目进展。与中关村管委会一道,共同完成《中关村科学城规划》1.0版和2.0版,并向市政府专题会汇报。围绕打通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堵点”和“痛点”,牵头起草并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京海发1号)》(“海淀创新发展16条”),编制《<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2018年任务分解方案(京海办发23号)》,把“创新发展16条”的各项举措落细落实。

二是抓创新能力提升,重大基础前沿布局不断深化。配合市有关部门,着手向创新环节的前端和顶端发力,不断优化基础研究布局,涵养高精尖产业发展的不竭源泉。积极推进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建设和网络空间安全领域重大研究平台落地,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石墨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平台建设取得积极阶段性成果。全球范围内引进顶尖科学家迈出新步伐,邀请姚期智、薛其坤、张首晟、张翔等15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担任区委区政府科学顾问。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商汤科技等合作设立全市首只由区级政府、民营企业与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设立的原始创新基金,去年首期规模2400万元,今年规模将增至3120万元,并重点支持机器人、医学工程、能源环保等6个高精尖领域。

三是抓产业转型升级,特色鲜明的高精尖产业结构加速形成。2017年海淀区三次产业占比为0.03:10.68:89.30,创新引领、服务主导的高精尖产业结构有力支撑了经济增长。其中,信息和科技两大行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近五成。今年,中关村科学城积极落实全市高精尖产业发展10+3政策,进一步凝练区域高精尖产业发展思路,确立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2+4+2”高精尖产业发展思路。实施创新型企业“3×100”计划,遴选100家领军企业、100家成长期科技(隐形冠军)企业以及100家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未来3年,培育2至3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领军企业,30家以上亿元企业,新增10家“独角兽”企业,培育若干科技小巨人企业,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

四是抓军民融合,探索具有“海淀模式”新道路。充分发掘海淀区军工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产业资源优势,通过出政策、建机制、聚空间、搭平台等多种方式,大胆突破体制机制“瓶颈”难题,构建军地双方协调机制,军民先进技术发现、对接和验证机制,军民先进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拓展军地协同创新领域和路径。围绕信息安全、高端海洋装备等八大产业领域,出台《军民融合三年行动计划》,配套军民融合专项资金。加快建设具有海淀特色的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一核三带多平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五是抓创新空间拓展,新兴城市形态构建有新形象。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本着疏整与提升并举、存量和增量共进的原则,不断优化和拓展创新空间供给。深入研究中关村东区改造,全力打造中关村大街创新主轴,截至目前,中关村大街(一期)沿线累计腾退存量空间39.1万平方米,完成前沿技术创新中心等20万平米改造空间的创新要素导入。同时加强科学城北部地区空间优化布局,提升北清路的战略腹地轴线功能,以中关村一号、集成电路设计园、中关村软件园等龙头项目带动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与镇村集体建设用地相结合,推进职住、职租平衡;以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推进西三旗、清河区域转型升级。积极开展城市空间更新行动,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支撑条件。

六是抓“双创”深入发展,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目前,海淀区已形成了以105家市级众创空间、69家创新型孵化器、21家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创业服务载体,总孵化面积达260万平方米。中关村创业大街全力打造“升级版”创新创业生态,力争成为全球双创风向标;中关村智造大街逐渐形成特色服务链,成为引领“硬创”、推动研发能力升级的先行示范街区。同时,不断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建设,落地建设北京和中关村两个国家级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试点,开展海淀区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奖励首批试点工作,细化落实外籍人才出入境等先行先试政策,加快推进创新服务“码上办”行动,海淀园“码上办”企业服务平台正式对外发布,着力优化新型营商环境。

七是抓创新要素聚合,人才和资本的创新要素融合效应显现。一方面,坚持把人才视为创新的第一资源,结合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核心区,推进中关村大街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筹划建设国际人才公寓,不断健全高端人才服务体系,打造“类海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实施战略引才,强化项目引才育才,新认定“海英人才”61名;推广创客小镇模式,加大对青年人才创业的支持力度;结合实施“创新合伙人”计划,加快凝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另一方面,重点实施科技金融融合创新计划,对接市科技创新母基金,优化基金布局,争取在前孵化、双创和高精尖三个阶段形成市区协同联动;筹划设立“龙门基金”,支持企业加快上市进程,多维度为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发展提供资本支撑。截目前,海淀区现存上市、挂牌企业984家,其中,境内A股企业129家(主板50家、中小板25家、创业板54家),占全市的41%,占全国的4%;三板挂牌企业695家,占全市的44%,占全国的6%。

八是抓开放创新发展,全球创新网络布局日益完善。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跨境创新、离岸创新模式上进行了有益探索。与美国、欧洲、以色列等国际创新中心合作日趋紧密,中以创新中心、中加(美国加州)创新中心正加快筹建,中关村—巴黎大区产业创新中心落户创业大街。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支持滴滴、美团点评等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布局海外事业。“藤蔓计划”等国际化品牌取得新进展,为中关村企业出海提供人力支持。

下一步,中关村科学城将围绕落实全国科技创新中心2018年工作方案及任务(项目)清单要求,切实担当好自身使命职责,在六方面全力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

一是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中关村科学城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下一阶段中关村科学城发展的“指引图”;二是加快推进完成中关村科学城2018年度重点任务和项目,在科学城建设上见实效;三是强化与中科院、北大、清华等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合伙人”的协同创新,凝聚创新发展合力,在创新平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四是加快引进顶尖科学家及团队,持续推进新型研发平台建设,为前沿技术创新注入新动力;五是加强对重点产业和企业的精准支持,打造支撑区域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团;六是加快拓展国际创新网络,在全球创新话语权上实现新提升。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