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中关村!(3)

2018-10-08 16:00 新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区域发展辐射源,全球影响新高地 —— 5年来,中关村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凸显,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午后的中关村,咖啡厅、孵化器以及各种联合办公区里,一场场“双创”活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直到后半夜,一栋栋高耸的办公楼中依然灯光明亮。

中关村的创投咖啡里有“创业因子”。

2013年,刘循序在即将到来的创业大潮里看到机遇。依托首钢集团,他成立了一家创业服务机构——北京创业公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之初的创业公社只有1700平方米,团队也就三四个人。

“永远有干不完的活儿,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白天开会、讨论、调研,凌晨1点开始做材料,早上7点进行核校,8点装订成册。”刘循序介绍。

通过5年的努力,6000余家创业公司在创业公社里成长壮大,创业公社的创业服务已经延伸到天津、唐山、长春、哈尔滨、厦门等城市,中关村的“创业因子”正辐射全国。

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合作园区,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过6100家,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园区链和产业链。

2017年,中关村管委会、天津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厅,共同印发实施《发挥中关村节能环保技术优势 推进京津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三地政府共建合作机制,中关村的“环保技术解决方案”直指京津冀地区的环保难题,促进企业在环保领域升级转型。

赵弘认为,中关村已成为中国技术创新的源头,众多企业总部研发和制造分离的发展模式充分释放了辐射带动作用。全国各地的中关村分支机构,不仅带来技术、模式的复制和辐射,还推动了制度的创新。

2017年,中关村技术合同成交额3549亿元,占全国近三分之一。中关村与其他地区共建24个合作园区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实现了技术输出、政策输出、品牌输出。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8)奔跑吧,中关村!——写在习近平总书记率领中央政治局到中关村集体学习5周年之际

参观者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参观由利亚德集团制造的AR沉浸式全景仿真系统(9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不少科技创新项目正走出国门,也带动外籍人士来京创业。

站在钓鱼台国宾馆的签约桌前,明朔科技创始人陈威有些激动。落笔后,他率队研发的“超级灯”即石墨烯LED灯将走出国门。

清华大学毕业的肯尼亚小伙马希阳,在海淀科技大厦的“藤蔓国际双创空间”创办了自己的农业科技企业,把中关村的农业技术方案进行整合,带回肯尼亚。

在广袤的非洲大地、繁华的欧美都市、激情的南美国土,都能看到中关村企业的身影。过去几年,中关村管委会已先后在美国硅谷、加拿大多伦多、英国伦敦等10地建立了海外联络处。

截至2017年底,101家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在境外上市。2017年,示范区企业拥有境外授权专利量1.1万件,海外并购交易额2895亿元,占全国60%以上。

与此同时,英特尔、苹果等300多家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也集聚中关村。

从建设“中国硅谷”,到建设“世界的中关村”,今昔对比的深刻变化,正是我国拥抱世界的生动实例。

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认为,未来,中关村要引领科技潮流,必须持续总结基于政府规划、企业、高校研究院所聚集等条件下的经验,探索并提供针对前沿技术更加朴实有效的中国方案。

面向未来,作为“先行军”,中关村不仅肩负着科技“单点突破”的重任,更肩负着提升综合创新实力的重任。

翟立新表示,中关村将对标国际一流,从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当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主要载体、培育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四个方面推动打造中关村“升级版”。

奔跑吧,中关村!(参与采写:王潇蒙)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