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APP有“游戏”?“玩中学”才是教育最高境界

2018-10-10 14:13 光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信息化教育是互联网发展的衍生物,也是现代教育最突出的进步。借助信息化教学的手段,个性化教育、教育公平开始成为可能,一些帮助学生减负增效、提升学习效率的学习/作业APP也让许多孩子享受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学习便利。

然而,近日一则关于学习/作业APP“游戏化”的新闻引发了舆论热潮。一些家长认为“游戏”、“闯关”的学习形式会使学生沉迷其中,分散注意力,希望取消作业APP的使用。而另一些家长则认为,这种游戏形式的学习手段能够显著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增长低龄儿童的学习专注度。

据了解,目前在线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游戏式”作业环节,是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开发出的趣味性教学产品,能够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其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专注学习,提升学生对学习的接受度与兴趣。

实际上,游戏化学习面对的受众主要为7-12岁阶段的儿童。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对外界充满好奇的,一味的管教、压制只会让孩子的天性得不到释放,缺少游戏活动,孩子便丧失了在实践中探索的机会,从而导致他们无法将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引发知识面狭隘、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

西方著名心理学家Piaget在一百年前就肯定了“玩”的重要性,Piaget认为“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认识世界、开发学习能力的工具;玩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智力活动,通过大量的玩耍能够体验生活中的科学、培养自信,同时也能学习知识和建立规则。

近年来,各大科研、教育机构都在尝试、探索能够让低龄孩子在“玩”中学习的创新教学方式,将“寓教于乐”贯穿到整个学习环节中以增进儿童的学习兴趣与提升学习效果。

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兴趣教育是目前市场上一些在线教育企业采用的创新教学手段,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数据的分析,线上教学平台能够向其推荐针对其知识薄弱点设计的个性化练习,“游戏式”闯关、同学答题PK便是其中的练习形式之一。

目前,我国还处于“玩中学”理念的实验阶段,在线教育中“游戏式”的习题训练仍存在着很多不稳定性,如何把握游戏娱乐与兴趣教学之间的“度”还需要各大教育企业深度考量,家长与老师也应放松紧张的神经,改变对游戏的误解,给予尚在萌芽中的创新教学手段一个自我优化和自我调整的机会。

责任编辑:闫冬(QT0005)